2025年6月,整個中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尤其是以色列對伊朗本土實施空襲后,區域全面沖突的風險迅速升溫。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美國介入調解僅12天后,伊朗方面便決定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共識,這一舉動令外界普遍感到意外。
在伊朗采取反制措施期間,中東什葉派武裝紛紛表達對德黑蘭的支持,也門胡塞武裝更是頻繁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導彈。
即便伊朗和以色列達成了臨時停戰協議,胡塞武裝依然拒絕停止軍事行動,因為加沙地帶的戰火尚未平息,當地大量平民仍處于以色列軍事打擊之下。
因此,胡塞武裝不僅持續對以色列目標發動襲擊,還加強了紅海海域的封鎖力度,所有涉及以色列的商船都面臨被攻擊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難以施展慣用的“定點清除”戰術,不得不尋求外部支持,向美國施壓,希望特朗普政府親自下場參與軍事干預。
正當局勢進入關鍵階段時,伊朗卻突然展現出對美緩和的姿態,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考量?
催促特朗普出兵
2024年12月23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首次公開承認,該國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前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遭暗殺事件負有責任。
他進一步表示,以色列不僅在德黑蘭、加沙和黎巴嫩針對哈尼亞、辛瓦爾和納斯魯拉展開了斬首行動,未來還將把矛頭指向也門的胡塞武裝,并計劃對其領導人實施精準打擊,摧毀其戰略基礎設施。
由此可見,早在去年年底,以色列就已經將胡塞武裝高層列為重點打擊對象,然而為何遲遲未能展開斬首行動呢?
其實并非沒有嘗試,而是遭遇了失敗。
2025年6月14日,以色列對胡塞武裝發動了一場精確空襲,目標直指其總參謀長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卡里姆·加馬里等多名高級官員。
根據多家以色列媒體報道,此次行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胡塞武裝領導層未受到實質性損失,以軍任務宣告失敗。
這是由以色列和美國主流媒體披露的信息,可信度較高。
這也意味著,胡塞武裝內部并未像伊朗那樣被以色列情報系統滲透。
事實上,胡塞武裝依托也門復雜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已經建立起嚴密的防御體系。
他們熟悉山地與城市地形,構建了縱深防御工事、多層次防空火力網以及隱蔽的指揮系統,使得敵方難以實施有效斬首。
此外,近年來胡塞武裝通過實戰經驗積累和伊朗援助,指揮架構更加穩固,外部力量很難撼動其核心領導層。
一方面以色列對胡塞武裝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后者則加大了對海上運輸線的打擊頻率。
在2025年5月與美國達成停火協議后,胡塞武裝一度暫停對商船的襲擊,但到了7月,他們重新恢復攻擊行動,并成功擊沉兩艘貨輪,造成至少4人死亡。
以色列媒體透露,胡塞武裝的海上攻勢已不再局限于雙邊矛盾,其影響范圍擴大,嚴重干擾了紅海航線的正常貿易流通。
鑒于當前形勢,以色列強烈呼吁美國重啟對胡塞武裝的大規模空襲,并推動組建多國聯合軍事力量進行協同打擊。
以色列向美方傳遞的信號十分明確:僅憑本國空軍力量無法遏制胡塞武裝威脅,必須依靠美國主導的大規模軍事干預,甚至需要國際聯合作戰才能奏效。
但是否允許胡塞武裝繼續襲擊往來船只,主動權其實掌握在以色列自己手中!
伊朗立場變化
2025年7月9日,胡塞武裝宣布成功擊沉希臘籍貨輪“永恒C”號,這是四天內第二艘被擊毀的商業船只。
胡塞方面指出,“永恒C”號因違反禁運令,重新與以色列埃拉特港恢復貿易往來而成為襲擊目標。
部分船員獲救,但襲擊導致4人喪生,數人失蹤。
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強調,所有襲擊均針對以色列及其盟友,無關第三方船只不會受到影響。
胡塞武裝希望通過強化海上封鎖手段,迫使以色列從加沙撤軍并解除對該地區的圍困,從而實現局部和平。
從胡塞的戰略視角來看,持續的海上打擊有助于增強對以色列的戰略壓力,打亂其在加沙的軍事部署,為當地的哈馬斯爭取更多外交空間。
與此同時,以色列也提出了所謂的“停火最低條件”,但其內容極具爭議性。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美國訪問期間表示,愿意以釋放一半被扣押人員換取60天的臨時停火,之后才考慮啟動永久性談判。
但前提是哈馬斯必須徹底解除武裝,實現加沙“去軍事化”,并放棄一切政治與行政職能。
顯然,這一要求實質上是要完全鏟除哈馬斯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這種苛刻條件幾乎不可能被接受。
以色列所謂的“停火提議”只是表面上的策略安排,其真實意圖是鞏固對加沙地帶的軍事控制,并非真正尋求和平。
一位中東研究專家指出,以色列提出的所謂“最低條件”實際上是變相要求哈馬斯解散自身組織,這種方式根本無法實現真正的和平,反而只會加劇沖突。
那么此時的伊朗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就在以色列與胡塞武裝、哈馬斯激烈對抗之際,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卻在關鍵時刻表現出對美緩和的態度。
2025年7月7日,佩澤希齊揚在接受美國知名記者專訪時表示,伊朗不反對接受國際核查,也愿意與美國重啟對話,期望通過談判解決核問題。
他重申,伊朗無意發展核武器,從未逃避核查義務,并表示愿通過外交渠道化解分歧。
同時他也指出,此前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造成了嚴重設備損壞,阻礙了后續核查工作的推進。
佩澤希齊揚認為,伊朗能否走向和平,取決于美國總統的選擇,他還批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破壞地區穩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表達了希望與美國在經濟、工業和商業領域展開合作的愿望,但也坦言,美國對伊制裁嚴重影響了雙方合作前景。
不僅如此,他還否認自己曾遭受美國刺殺企圖,反而指控以色列曾試圖對他發起暗殺。
這一系列言論表明,伊朗有意調整對外政策,為重啟核談判和地區緩和創造機會。佩澤希齊揚似乎仍對美國抱有一定期待,希望華盛頓能解除制裁,以改善本國經濟狀況。
然而,佩澤希齊揚的親美姿態不僅遭到國內強硬派的反對,也未獲得中東其他什葉派武裝和區域盟友的認可。
要知道,中東什葉派武裝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離不開伊朗長期以來的支持,這些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伊朗緩解了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壓力。
如今伊朗政府卻顯露出疏遠跡象,導致黎巴嫩真主黨高層幾乎全軍覆沒,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一夜之間垮臺,加沙的哈馬斯也陷入困境。
造成今日局面,與伊朗的消極應對有著直接關系……
結語
歷史多次證明,美國并不值得信賴,即便伊朗與美方達成某種協議,也難以確保長期和平,因為美以同盟關系下的深層矛盾始終無法調和。
以色列絕不會容忍伊朗在軍事和經濟層面崛起為中東強國,只要美國與以色列保持緊密盟友關系,伊朗的親西方路線就注定充滿障礙。
此前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的舉動已經充分說明,即使今天伊朗與美國簽署新協議,一旦換任總統,美國仍有權隨時終止協議并重啟制裁。
如此看來,這樣的協議到底還有多少實際意義呢?
參考資料:
新華社:伊朗總統表示不反對國際核查和伊美談判 2025-07-08新京報:以總理提出加沙永久停火“最低條件” 2025-07-12每日經濟新聞:6枚導彈襲擊,貨輪沉沒,已有4人死亡!中方發聲 2025-07-10環球時報:爆料!以色列催美國動手 2025-07-11環球時報:美媒:以色列暗殺胡塞武裝高級領導人失敗 2025-06-15每日經濟新聞:以色列首次公開承認,暗殺哈馬斯前領導人!還稱將斬首胡塞武裝領導人 2024-12-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