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家長為了提高孩子成績,會通過各種方式給孩子購買和服用專注達(主要成分為哌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為右苯丙胺)和莫達非尼等精神藥品。這些所謂“聰明藥”,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并損害其神經系統,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最終可能會滑入吸毒深淵。
嚴格依據臨床醫學倫理遏制精神藥物被“濫開”處方
其實,“聰明藥”的濫用現象,早就引發關注。2023年10月7日,國家藥監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加強依托咪酯和莫達非尼藥品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各級藥品監管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將莫達非尼作為藥物濫用監測的重點品種,密切關注其濫用變化情況,如發現濫用情況及時報告,必要時采取進一步強化監管的措施。
國家禁毒辦近日發布的《2024 年中國毒情形勢報告》披露,麻精藥品和未列管成癮性物質濫用快速蔓延,濫用人數不斷增多,青少年濫用問題突出。有藥物成癮科的主任醫師指出,從2017年起就開始接診“聰明藥”濫用者,年齡最小的患者僅15歲。
“聰明藥”并非特指某一種藥物,而是幾種精神類藥物的俗稱。以專注達為例,作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它屬于一類精神藥品,執行“紅處方”管理制度。在一些醫院只有通過毒麻藥品管理考核的主治醫師及以上級別醫生,才有開具該類藥物的資質。
對于提出用藥需求的患者,醫生也需先對其進行詳細的臨床評估,只有當患者明確診斷為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后,方可考慮給他開具哌甲酯等改善癥狀藥物。
然而,部分醫生在臨床中可能會因為家長說孩子成績差、注意力不集中就較為寬松地開藥,這無疑助長了專注達的使用。而從醫院開出的處方藥專注達,也還存在高價流入市場進行二次交易的情況。甚至一些社交平臺上,也有賣家以隱晦方式進行相關藥物銷售的推銷和引流,還有家長則通過境外渠道購買。
別讓 “聰明藥” 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作為特定適應癥的神經藥物,各類“聰明藥”的濫用,其帶來的傷害不可忽視,就算拋開法律風險和藥品擠兌不談,只考慮健康上的負面影響,靠吃藥來短暫提高成績也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為何一些家長甚至在明知道此類藥物具有風險,甚至一些購買行為涉嫌違法的情況下,依然為了成績甘愿拿孩子的身體健康冒險?這背后不得不說是現實教育焦慮的一種極端映射。
在“一分甩掉千人”的升學競爭中,家長們陷入“不進則退”的恐慌——當身邊孩子開始報奧數班、雙語課、研學營時,哪怕知道過度內卷可能傷害孩子,多數家長仍會選擇“被迫跟進”。而“聰明藥”作為一種“捷徑”,便成了焦慮家長眼中“不能輸在終點線”的最后籌碼。
更深層的動因,是社會評價體系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重點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競賽獎牌、名校文憑被視為“人生通行證”,而孩子的創造力、情緒管理能力、身心健康等“軟實力”卻常被邊緣化。這種認知下,家長容易陷入“成績 = 未來”的思維誤區。如果這種觀念中的偏執不能被有效扭轉,“聰明藥”就可能被源源不斷地“發明”。
“聰明藥”的濫用現象,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精神藥品的管控,醫療機構要嚴格規范診療行為,家長們更要端正教育觀念,不要讓“聰明藥”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畢竟,真正的聰明,源自努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身心,而非藥物的刺激。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來源 | 光明論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報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主編 | 崔靖芳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