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注即時零售領域的劉老實。
午后的陽光透過落地窗,在武漢美團 “騎手之家” 嶄新的臺球桌上投下斑駁光影。幾名穿著不同平臺制服的騎手正圍在桌旁,握著球桿專注地計算角度,清脆的撞擊聲打破了午后的寧靜。不遠處的理發區,理發師正為剛送完午高峰訂單的騎手修剪頭發,碎發落在深藍色的工裝肩頭;休息區的沙發上,有人靠著抱枕閉目養神,有人插著充電線刷著手機 ——7 月 11 日中午,這座占地 500 平方米的騎手專屬空間迎來了首批使用者,也迎來了屬于城市奔跑者的 “喘息時刻”。
“不是美團的騎手能進嗎?”“兼職跑單的也能來歇腳?” 面對現場此起彼伏的詢問,工作人員笑著遞上冰鎮礦泉水:“全行業免費開放,只要是跑單的師傅,隨時來!” 從基礎的充電、換電,到進階的理發、按摩,再到技能培訓、心理疏導,20 多項服務在這里 “一站式” 鋪開。而對美團騎手而言,還有年度體檢、夏季防曬修復、意外傷害休養等定制化關懷。
“以前夏天躲樹蔭,冬天縮樓道,現在終于有個像樣的‘家’了?!?剛在沙發上休息片刻的騎手小王擰開礦泉水,瓶身的涼意順著指尖蔓延開,“剛才師傅還給我測了血壓,說我有點疲勞過度,讓我多歇 10 分鐘再接單 —— 這種被惦記的感覺,真挺暖的。”
從遮風擋雨到身心關懷:騎手之家的多維賦能
武漢 “騎手之家” 的熱鬧場景,并非偶然。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平臺企業的關懷正從 “單點幫扶” 轉向 “系統賦能”,而 “騎手之家” 正是這一轉變的關鍵載體。
基礎保障:5 公里內的 “應急樞紐”
走進武漢 “騎手之家” 的服務臺,墻上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三大功能區的使用狀態:換電區有 3 組電池正在充電,救援通道接到 2 起爆胎求助,社保咨詢窗口排著 3 位騎手 —— 這些細節背后,是 “5 公里應急圈” 的精準落地。
“上周有個師傅在 3 公里外爆了胎,我們的救援車 15 分鐘就到了,換好備胎還幫他把車送到維修點。” 站點負責人指著墻上的 “應急服務地圖” 介紹,從車輛維修、電池續航到突發疾病處理,這里能響應騎手 80% 的即時需求。更關鍵的是,針對 7 月 1 日武漢剛落地的 “騎手養老保險補貼政策”,站點專門設立了 “社保咨詢服務站”,由專業顧問現場解讀 “個人繳 10%、平臺補 8%” 的補貼細則,還能直接協助辦理參保手續。
這種 “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的服務,正解決騎手最關心的 “后顧之憂”。數據顯示,武漢試點啟動 10 天內,已有超 2000 名騎手通過 “騎手之家” 完成養老保險參保咨詢,其中 800 多人當場提交了申請。而覆蓋湖北全省的騎手 “工傷險” 更讓騎手吃下 “定心丸 —— 只要是在跑單中發生意外,無論全職還是兼職,都能通過線上報案快速理賠,平均結案時間從原來的 7 天縮短至 48 小時。
能力提升:從 “會跑單” 到 “跑好單”
在 “騎手之家” 的技能培訓室,一場 “雨天安全跑單” 課程正火熱進行。屏幕上播放著濕滑路面剎車技巧的動畫,講師是有著 5 年跑單經驗的 “五星騎手” 老李:“過路口時別搶 3 秒綠燈,雨衣帽子別壓太低,不然看不見右轉的電動車……” 臺下 30 多名騎手拿著筆記本速記,時不時有人舉手提問 “遇到小區不讓進怎么辦”“超時 1 分鐘會扣多少分”。
這種 “老帶新” 的培訓模式,正是 “騎手之家” 的特色。除了安全課程,這里還定期開設 “跑單效率課”—— 比如如何通過熱力圖預判訂單高峰,如何與商家溝通縮短出餐時間,甚至包括 “如何用禮貌用語減少差評”。數據顯示,參與過培訓的騎手,平均單量提升 12%,差評率下降 34%。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里還是 “騎手評價商家通道” 的線下延伸點。騎手掃碼就能提交對商家出餐慢、地址錯誤等問題的反饋,這些數據會直接同步到平臺規則優化部門?!吧蟼€月有 20 多個騎手反映某商場電梯總故障,平臺很快就和物業溝通加裝了‘騎手專用梯’,現在送單快多了?!?老李說,這種 “被聽見” 的感覺,讓騎手更有參與感。
身心關懷:從 “歇腳點” 到 “充電站”
“師傅,您這頸椎有點僵硬,得多按按風池穴。” 在武漢 “騎手之家” 的健康角,理療師正為騎手小張做肩頸按摩。小張揉了揉眼睛笑說:“早上 6 點就出門,到現在跑了 32 單,脖子早就僵得像塊石頭?!?旁邊的體檢區,血常規、血壓、心電圖等 12 項基礎檢查正免費開展,不少騎手拿著體檢報告向醫生咨詢 “長期騎電動車怎么護膝蓋”。
這種對 “身體細節” 的關注,是 “騎手之家” 的暖心之處。夏季備有藿香正氣水、冰袖、防曬噴霧,冬季有暖手寶、防滑鞋套;兒童游樂區擺著繪本和積木,方便帶孩子跑單的騎手臨時照看;每月還會舉辦 “親子開放日”,讓騎手帶著家人體驗自己的工作環境 —— 這些設計背后,是對騎手 “多重身份” 的尊重:他們不僅是送餐員,也是父母、是子女、是需要被關懷的普通人。
正如騎手老王在留言本上寫的:“這里不只是能歇腳,更能讓人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扛’。”
同頻共振:餓了么與京東的騎手關懷實踐
在騎手關懷的賽道上,不止美團在行動。餓了么的 “藍騎士驛站”、京東的 “健康關懷站”,正從不同維度編織著城市的 “溫暖網絡”,共同推動行業從 “速度優先” 向 “人文關懷” 轉型。
餓了么:15 萬個 “毛細血管” 的覆蓋
走進上海靜安區一家便利店,靠窗的角落擺著 “藍騎士驛站” 的標識:一張折疊桌、兩把椅子、一個飲水機,墻上還掛著應急藥箱和手機充電站。“這是我們最小的驛站,卻能覆蓋周邊 3 個寫字樓的訂單圈?!?餓了么華東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已有 15 萬個這樣的 “微型驛站”,嵌入便利店、藥店、商超等生活場景,讓騎手 “走 500 米就能歇腳”。
而在重點城市,“驛站” 正升級為 “綜合服務站”。以上海普陀區的藍騎士驛站為例,這里配備專業設備為騎手檢測頭盔,及時排查安全隱患,為騎手筑牢 “頭頂上的防線”。
保障體系的 “多層次” 更顯溫度。餓了么的 “藍騎士保障計劃” 覆蓋了從日常醫療到重大意外的全場景。更貼心的是 “靈活參?!?模式 —— 兼職騎手可按單繳費,每單扣除 0.1 元即可享受當日意外險,全年累計最低僅需 36 元。線上的 “騎士社區” APP 則成了 “心理樹洞”,24 小時心理熱線和法律咨詢服務,已為騎手解決了大量糾紛。
餓了么通過 “平臺 + 物流商 + 站點” 三級架構體系,將 15 萬個騎士驛站與 35 個黨群服務示范站點結合,形成覆蓋廣泛的服務網絡。這種 “嵌入式” 布局讓騎手在奔波間隙,能快速找到歇腳之處,喝上一口熱水、給手機充上電,在細微之處感受關懷。
從便利店的簡易驛站到功能完善的綜合服務站,從基礎的休憩補給到多元的保障支持,餓了么的藍騎士驛站網絡正不斷延伸服務觸角,用實際行動回應騎手群體的需求,讓每一位穿梭在城市街巷的藍騎士,都能感受到來自行業的溫暖與支持。
京東:供應鏈優勢下的 “精準關懷”
京東的對和快遞員和騎手關懷,帶著鮮明的 “供應鏈基因”。在廣州京東亞洲一號倉周邊的配送站點,“健康關懷站” 的藥箱永遠備著三類物資:夏季的藿香正氣水、秋季的潤喉糖、冬季的凍瘡膏,甚至還有應對花粉過敏的氯雷他定 —— 這些物資由京東大藥房直供,保質期和藥效都經過嚴格篩選。
極端天氣下,這種 “精準觸達” 更顯力量。去年臺風 “杜蘇芮” 登陸時,京東的智能調度系統提前 3 小時鎖定暴雨區域,為 2000 多名快遞員自動推送 “暫停接單” 提醒,同時通過倉儲網絡加急調配了 5000 套雨衣雨靴,由站點負責人提前送到快遞員手上?!爱敃r雨最大的時候,我們站里的師傅還在給電動車貼防滑貼,就怕有人滑倒?!?廣州騎手陳師傅回憶,“平臺不僅不讓我們冒險,還按正常單量給我們算收入,這才是真的把快遞員當人看?!?/p>
在保障的 “長效性” 上,京東的做法同樣值得關注。其自有物流體系的騎手 100% 繳納五險一金,這在行業內并不多見;針對困難快遞員的 “救助基金” 已運行 8 年,累計發放 1.2 億元,幫助過 3000 多個家庭渡過難關 —— 有騎手孩子患白血病,基金一次性補助 10 萬元;有快遞員老家遭災,3 天內就收到了生活物資援助。而智能調度系統的迭代更從源頭減輕負擔:通過算法優化路線,騎手日均騎行距離減少 8 公里,空駛率下降 15%,相當于每天多了 1 小時休息時間。
京東的騎手關懷實踐已形成可復制的行業標準。例如,其 “五險一金 + 商業保險” 的雙層保障體系被餓了么、美團部分借鑒;智能調度系統的 “彈性派單” 模式(如根據騎手健康數據調整工作量)也成為行業趨勢。2025 年 5 月,京東與北京市郵政公司合作,將 “郵愛驛站” 擴展為騎手專屬休息點,提供飲水、充電等服務,進一步強化了線下關懷網絡。此外,京東還率先發布對于所有騎手,如有對象,京東可以優先為騎手的對象安排工作等。這些舉措共同證明,京東的騎手關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供應鏈能力與企業價值觀的自然延伸。
平臺競合:殊途同歸的關懷邏輯
當我們將美團、餓了么、京東的實踐放在一起觀察,會發現一條清晰的演進軌跡:在競爭中走向共識,在差異中實現互補,最終共同推動騎手關懷從 “企業責任” 升級為 “行業生態”。
從 “基礎保障” 到 “全生命周期關懷”
如果說 5 年前,平臺關懷還停留在 “高溫送水、寒冬送暖” 的初級階段,那么現在已形成覆蓋 “入職 - 在職 - 離職” 全周期的體系。
入職時,美團的 “新騎訓練營” 會教安全規則,餓了么的 “新手禮包” 包含頭盔、保溫箱,京東的 “師徒制” 則讓老騎手帶新騎手熟悉路線;在職期間,體檢、培訓、心理疏導成為標配,甚至延伸到家庭 —— 美團的 “袋鼠寶貝計劃” 為騎手子女提供大病救助,餓了么的 “藍騎士子女夏令營” 已接待過 3000 多個孩子;即便是離職,京東的 “再就業培訓” 會教倉儲管理技能,美團的 “騎手職業發展中心” 則對接了物流管理、電商運營等崗位。這種 “全周期覆蓋”,讓騎手感受到的不僅是 “被照顧”,更是 “被尊重”。
線上線下協同:一張 “無縫關懷網”
線下空間是 “落腳點”,線上網絡是 “延伸線”,兩者的協同讓關懷更有穿透力。
美團 “騎手之家” 的線下服務,與線上的 “騎手 App” 形成聯動:騎手掃碼簽到就能記錄服務次數,累計積分可兌換體檢升級套餐;餓了么的 30 萬個線下驛站,通過 “藍騎士社區” APP 實現服務預約 —— 提前預約理發,到店就能直接體驗;京東的智能調度系統則會根據騎手的健康數據調整派單:如果體檢顯示 “睡眠不足 6 小時”,系統會自動減少午高峰訂單量。這種 “線上數據驅動 + 線下服務落地” 的模式,讓關懷從 “被動等待” 變成 “主動匹配”。
騎手參與:從 “被關懷者” 到 “共建者”
武漢美團 “騎手之家” 的選址,藏著一個細節:最初選在市中心,但騎手調研時反映 “離訂單密集區太遠”,最終改到了 3 個商圈的交匯處;餓了么的 “頭盔檢測標準”,是根據 1000 名騎手的實際使用反饋調整的 ——“要能戴眼鏡,要輕便,還要透氣”;京東的 “救助基金” 申請流程,由騎手代表參與簡化,從原來的 7 天審批縮短至 3 天。
這種 “騎手參與式設計”,讓關懷不再是企業的 “單方面給予”,而是 “雙向奔赴”。正如一位騎手在座談會上說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施舍式’的關懷,而是被當成‘自己人’—— 平臺聽我們的意見,我們才會真的把平臺當‘家’?!?/p>
從 “政策推動” 到 “生態養成”:關懷升級的深層意義
武漢 “騎手之家” 的燈光,映照著一個更宏大的背景: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政策密集出臺。2023 年《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 “企業要落實主體責任”,2024 年多地將騎手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政策的 “指揮棒” 下,平臺企業的投入正從 “合規性動作” 轉向 “戰略性布局”。
美團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覆蓋 17 省市,累計繳納保費 15 億元,為超 300 萬騎手提供了意外保障;餓了么的 “藍騎士保障計劃” 年投入超 5 億元,惠及 200 萬騎手;京東的 “健康關懷站” 已在全國建成 800 個,藥箱補給頻次達每周 2 次…… 這些數字背后,是對 “行業根基” 的清醒認知:騎手是平臺經濟的 “毛細血管”,只有讓他們跑得安心、跑得體面,行業才能走得更遠。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關懷正在重塑社會對 “騎手職業” 的認知。當騎手能在 “騎手之家” 享受體檢、培訓,當他們的子女能參加夏令營,當他們的聲音能影響平臺規則 —— 這些細節都在證明:騎手不是 “算法里的數字”,而是有尊嚴、有價值的勞動者。
傍晚 6 點,武漢 “騎手之家” 的燈光漸次亮起。剛理完發的騎手小李對著鏡子理了理衣領,拿起手機接了新訂單。手機屏幕上,“騎手之家” 的位置被標成了一個橙色的小房子 —— 那是他接下來跑完晚高峰,還會回來歇腳的地方。
這座城市里,還有無數個這樣的 “小房子” 在亮著燈。它們或許大小不同、服務有別,但都在訴說同一個道理:當平臺經濟的發展與勞動者的尊嚴同頻共振,那些穿梭在街頭巷尾的身影,才能真正成為城市里最溫暖的風景。而這,或許就是 “科技向善” 最生動的注腳。
添加劉老實個人微信 qdppqd
同時帶你加入 即時零售資源群 ,
和更多從業者探索行業發展,洞見2025年行業趨勢!
整理:劉老實
排版:劉老實
校對:十 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