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文旅地產行業耕耘多年的上市公司更名背后藏著什么算盤?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景區、文旅地產
01
“蘇超”火遍全網之際,又一項區域足球賽事正在悄悄崛起。
昨日,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級聯賽,球迷口中的“贛超”,在南昌八一體育場正式揭幕,來自江西各個城市的球迷們齊聚“英雄城”,開啟了一場全民足球運動的狂歡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贛超”的總冠名商是一家在中國文旅地產行業耕耘多年的綜合類產業上市公司——盈新發展。
提起盈新發展,或知者甚少,但若提起其前身新華聯文旅,文旅業內并不陌生。
此前,該公司公告顯示,新華聯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變更后的證券簡稱為“盈新發展”,全稱則是“北京銅官盈新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有知情人士和旅界披露,這一變更反映了公司戰略方向的調整,旨在突出銅官窯國風樂園景區作為公司旗下文旅業態核心內容的重要性,并強化公司“地產+文旅+科技”的未來戰略。
同時,從景區變“支點”,從老地名變公司名,銅官窯也不是臨時救命稻草,是盈新發展交出的下一階段答卷。
說白了,盈,是要賺錢,新,是想翻篇。
但以前文旅項目往往分兩類:一類好看不好賺,一類人多但留不住,銅官窯則在過去數年打出了一套介于兩者之間的組合拳。
從歷史上看,這座小鎮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
如今,這段歷史不僅被挖掘出來,更被包裝成了游客能看、能玩、還能拍短視頻的體驗場景。
公開資料顯示,位于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的銅官窯國際旅游度假區由五大組團組成,包括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銅官窯國風樂園、銅官老街、現代農業公園和五號山谷。
其中,最核心的“國風樂園”則是新華聯涅槃為盈新發展的重要舞臺之一。
這里不是簡單的唐代古鎮翻版,而是一座融合了考古遺址、演藝劇場、科技娛樂與文旅消費于一體的復合型項目。
遺址公園則能看到殘存的龍窯,還能在老街上吃一頓仿唐點心,既有文物的骨架,也有流量的皮膚。
對盈新發展來說,這里無疑是一個既能講文化故事,又能夯實文旅主業的地方。
事實上,回到2024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名單,長沙銅官窯文化旅游度假區名列其中。
這是國家文旅體系中的“高段位認證”,目前全國總數也不過六十來個,能夠入選意味著這個景區已經不是地方自嗨,而是真正具備了文化厚度、產業深度與持續運營能力的國家級資源。
尤其是在春節、五一、端午等假期,銅官窯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美團、抖音等平臺上早已頻頻霸榜。
從“必玩樂園”到“情侶打卡”,再到“學生研學”和“親子遛娃”,這幾個標簽背后反映的是銅官窯度假區景區運營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市場節奏的掌控。
不難看出,這次更名背后,盈新發展顯然是想告訴市場,公司已經找到了能穩穩立足文旅的支點。
02
從銅官窯到“贛超”,客觀說,公司更名盈新發展并不只是換個殼,而是一次破繭新生的延續動作。
如果你還記得2023年之前這家公司身上曾貼著的標簽,那就知道企業這一年多是怎么從懸崖邊上一步步走回來的。
彼時,新華聯文旅正處在退市邊緣,連續兩年巨額虧損、有息負債壓頂,項目停擺,股價搖搖欲墜。
但2023年12月,這家公司突然完成了一項很有代表性的司法重整。
5家投資人注資19.28億元,負債大幅下降89%,重整完成后,新華聯保住了市場主體資格,股東凈資產回正,盈利能力恢復,股票也摘掉了“*ST”的帽子。
對很多投資人來說,這份財務數據意味著“死而復生”。
對公司自身來說,這場重整給了它一個名正言順的新起點,也直接催生了后續的戰略轉型。
而轉型的重點,就落在了文旅和科技板塊。
銅官窯的“出圈”只是第一步。
背后,盈新發展其實還悄悄布了一張更完整的網,讓文旅項目不再孤立于景區本身,而是串聯起內容、傳播、渠道、運營、消費的全鏈條。
比如短視頻內容,今年4月上線的《銅官不止窯》系列成了小爆款。
主角不是流量網紅,而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彭望球,他穿著寬袍大袖、頂著一口塑料普通話,在銅官街頭穿梭滑桿、吟詩演戲,還帶著女兒逛博物館、嘗壇子菜。
這一系列視頻上線后,全網播放量超千萬,真實帶動了今年銅官窯“五一”和端午假期游客的大量增長。
這不是流量隨手砸的錢,而是一次“人設+文化+場景”的整合傳播實驗。
再比如,湖南海外旅游的角色,也值得一說。
這是一家盈新發展控股的旅行社,主打湖南本地市場,成立已有36年,業務覆蓋入境游、研學游、會議團等多個場景。
在公司答投資者問時,曾明確指出:湖南海外旅游未來將成為銅官窯文旅的重要“導流器”。
這其實打通了一個常被忽視的“傳統渠道資產”。
在短視頻和社媒做表層種草的同時,老派旅行社依然握有線下團隊、團隊游分銷、老年團、政務團等“黏性客源”。
而銅官窯剛好有內容、有演藝、有接待能力,是能接住這些“客流貨”的目的地。
內容在云端起飛,渠道在地面落地。一個高效運轉的文旅系統,其實不就是這么跑出來的嗎?
當然,僅靠一個景區并不足以支撐一個上市公司未來的想象空間。
于是,盈新發展在銅官窯上,開始“加料”:2024年簽約短劇產業園項目,計劃將園區打造為“中部橫店”。
室內300個場景、室外200個場景,目標是年產300部短劇。
不只是拍劇,還要拍劇+賣文創+帶文旅消費+直播帶貨,外加“產教融合”,引入在地高校資源培訓新媒體人才。
聽起來很像是某種文旅、MCN和數字園區的混合體,但核心邏輯其實很樸素:借助微短劇的新風口,把一座景區變成內容生產和消費場。
盈新發展需要的不是再造一個“銅官窯”,而是把銅官窯復制成方法論,未來帶動更多不知道如何盈利的文旅小鎮一起走向“變現”的康莊大道。
它要證明,這家公司不僅能經營景區,還能制造內容、輸出系統、帶活上下游。
換句話說,從“保殼”變“起跳”,它正在把自己從重資產地產公司,轉型成一個更輕盈、更聚焦運營能力的綜合文旅平臺。
只不過,這一次企業不再強調地段和建筑面積,而是在談內容供給、短劇產能和客流復購率。
03
手握銅官窯,盈新發展其實還在面對一個老問題:活下來之后,怎么真正盈起來?
如果你關注它們最近的戰略規劃,會發現這家公司已不再只是一個項目運營方,而是有意將自己打造成一套“地產+文旅+科技”的城市更新與產業運營平臺。
說得更直白些,這家企業已經從被動轉型進入主動布局階段了。
首先,是固地產之基。
盈新發展沒有放棄自己最熟悉的板塊,簡單說,就是把舊項目盤活,把現金流穩住,再慢慢積累新機會。
一方面,公司準備通過引入合作伙伴,把以前積壓的存量房產盡快消化掉,補回血液。
另一方面,會利用過去在“救困資產”上的經驗,把那些別人不敢接手的復雜項目接過來,用債務重組或功能改造的方式翻新再賣。
同時,它也想抓住城市更新的政策紅利,專注核心城市的優質地段,既要賺當下的錢,也要為未來留好空間。
地產板塊不是退路,而是底盤,只有這個底盤夠穩,文旅和科技才能有機會向上生長。
其次,是文旅融合與輕資產輸出。
從本次總冠名贛超來看,盈新發展顯然想把“文旅+體育”做成一條新的增長曲線,不只是給球迷提供一場看球的熱鬧,也是一次向地方文化、體育精神和社區活力的注腳。
可以預見,這家公司未來在“地產+文旅+科技”三核驅動下,仍會嘗試更多把競技和休閑打通的玩法,讓“文旅+體育”不止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消費和參與體驗。
坦白說,文旅輕資產輸出在行業里提了很多年,但真正落地的公司不多,盈新發展提出要以銅官窯為樣本,走“策劃規劃+運營托管”的路徑,輸出內容、模式與服務,成為地方政府或存量項目的“文旅醫生”和“產業顧問”。
如果這套體系能夠產品化,盈新將有可能撬開更廣泛的“老景區煥新”市場,為自己打通一條可復制、可落地的增長路徑。
最后,是與科技融合的能力。
從盈新發展近期戰略來看,企業也在規劃一條更長的跑道:如何把文旅做成一門跨行業整合的產業生意。
“仲景堂”已經開始作為醫養樣板區運營;智慧景區體系、沉浸式展覽、AI導覽、VR演藝等技術也正在規劃中;甚至低空飛行場景和無人化服務,也被納入了中長期籌備藍圖。
這家公司與上海在云頂文旅集團成功達成拍報機項目合作,已在銅官窯景區、正陽門考古遺址方艙項目實現落地,成為“文化+科技+商業”融合的先行實踐。
這些探索的價值在于,盈新發展已經從單點突破,轉向了產業鏈的布局,而這個體系的基底,依然是讓游客玩得有內容,消費得有動力,品牌能持續積累。
在這輪文旅復蘇的過程中,很多裹足不前的文旅企業選擇守著一個景區等客來,但涅槃重生的盈新發展顯然已經不滿足于此,它在嘗試把一個項目打造成方法論,把一個產業變成自己的主陣地。
當然,盈新發展能否成為下一個被行業復刻的范本仍待驗證,但至少,這家企業在破繭新生的同時,選擇了重新發力。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盈新發展總冠名贛超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