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書單
讀一本書 懂一段史
學堂君:大國博弈的本質是什么?是認知戰!1949年美國誤判“中gong必依附蘇聯”,2024年又幻想“經濟開放促政治演變”。老美對我國崛起整整誤判持續了幾十年,《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的作者鄒讜,在書中就斷言:對文明基因的無知,終將戰略碾成粉碎。這本書聚焦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至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演變,探討其對我國戰略失誤的深層根源。。
太平洋戰爭
羅斯福的豪賭:一張從未兌現的“大國支票”
1943年開羅會議,羅斯福執意將積弱的中國抬入“世界四強”,背后藏著一場精妙算計:以虛名替代實利,用“精神補償”掩蓋軍援匱乏。當美軍物資涌向歐洲戰場,老蔣收到的僅是一紙《開羅宣言》和空洞承諾。鄒讜犀利指出:“美國幻想中國自動蛻變為盟友,卻拒絕投入再造中國的成本”。
更致命的誤判在于文化邏輯的錯位。美國將“門戶開放”政策嫁接于中國土壤,卻無視這片土地剛經歷百年撕裂。當傳教士后裔赫爾利高喊“統一民主中國”,延安窯洞里的革命者正用土地改革凝聚億萬農民——兩種政治邏輯如同平行宇宙,永無交匯。
朝鮮戰爭--長津湖戰役
朝鮮戰場:誤判釀成的“身份認證儀式”
1950年冬,長津湖見證了新的歷史,美國親手催生的“強國”,此刻正用繳獲的美式迫擊炮轟擊美軍。書中深刻剖析:當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人不會干預”,跨過鴨綠江的志愿軍給了其一記響亮的耳光。
更諷刺的是結局,此戰讓新中國贏得蘇聯敬畏,也讓西方正視“醒獅怒吼”。彭德懷在停戰協議寫下“西方殖民者架起幾門炮就征服一國的時代,終結了”,美國終究吞下了對中國的戰略誤判的苦果。
鄒讜
這本書是修訂本,對準1941-1950年中美關系最后十年。作者鄒讜的身份本身便是傳奇,父親鄒魯是國民黨元老,自己卻成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親歷過西南聯大的烽火課堂。
鄒讜在書中曾說:“所有地緣悲劇的第一幕,都是決策者拒絕直視對方的眼睛”。這句話不但70多年前適用,現今依然如此,大國博弈的本質就是認知戰!重讀這本書,也許也是對當下中美博弈的最好解讀。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1941—1950年》
鄒讜 著 王寧 / 周先進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8
豆瓣評分:8.7
目錄 · · · · · ·
譯者的話/Ⅰ
序……漢斯·J.摩根索/Ⅲ
前言/Ⅴ
引言 追根尋源
第一章 門戶開放政策的原則與美國的中國政策的格局/3
第一部分 使中國成為大國
第二章 美國的觀念與中國的現實/29
第三章 外交行動和軍事戰略/49
第四章 壓力策略與有限地、但無條件地支持蔣介石的政策/75
第二部分 以和平方式建立統一、民主的中國
第五章 中國的權力之爭和美國政策的影響/109
第六章 美國對中國的印象和美國的政治傳統/146
第七章 雅爾塔協定與和平tong一中國的政策/194
第八章 赫爾利綱領逐步走向失敗/234
第三部分 有限援助政策的局限性
第九章 馬歇爾的對華政策——設計的過程與決策/279
第十章 馬歇爾使命/321
第十一章 局部撤退、有限援助及放棄中國的決定(1947—1948年)/352
第十二章 擺脫和遏制(1949年1月—1950年6月)/395
第四部分 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
第十三章 朝鮮戰爭及中國以強國姿態出現
---------- 完----------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