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陸春芳、朱熙君報道:7月12日14時30分,融通醫療健康蘇州一〇〇醫院軍休干部保健門診大廳座無虛席,來自全院各支部的黨員、團員代表齊聚一堂,參加“傳承紅醫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迎八一’紅醫故事分享會”。百歲老八路、原志愿軍27軍79師醫院院長于芝林坐在輪椅上,以親歷者的視角,將一段段戰火中舍生忘死救護傷病員的故事娓娓道來,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紅醫精神化作鮮活教材,深深叩擊著在場每一名醫護工作者的心靈。
“同志們,我這條命是戰友們拿鮮血換來的。今天還能坐著同大家說話,就想告訴你們:做醫護人員,沒有比救命更重要的事!”于芝林的開場白讓會場瞬間安靜。他回憶1948年解放戰爭濟南戰役,手術臺連軸轉七天七夜,餓了啃幾口饃,困了用冷水拍臉,“傷員腸子外露、彈片嵌骨,但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就不放棄”。那場戰役,他和搭檔完成百余例重傷員手術,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寫下“多救一個是一個”的誓言,榮立二等功。
1950年冬,長津湖零下30℃,積雪被炮火染成暗紅。于芝林帶領醫療隊在松林中用門板、油布搭起“生命方舟”,創新“分級救治法”:先用雪搓手恢復體溫,再用酒精消毒,最后用燒紅鐵片快速縫合。24小時里,2800名凍傷戰士無一感染、無一復發。“很多戰士十六七歲,手指凍得透亮,卻不掉一滴淚。”講到此處,老人輕撫右腿假肢,聲音微顫卻堅定,“我的腿留在了朝鮮,但戰友們的2800條命救回來了,值!”
最驚心動魄的故事發生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部隊接到撤退命令時,他卻發現21名重傷員仍在滲血。“醫生必須對生命負責!”他頂著敵機轟炸就地手術,用松樹做成擔架搭就轉運“生命鏈”,5公里懸崖走了整整一夜。傷員全部存活,護送戰士犧牲4人,他的右腿被彈片炸傷后截肢。“只要還能救人,我就要沖上去。”老人的話讓臺下不少青年醫生紅了眼眶。
“不感染、不復發、不死亡”——于芝林把戰地救護經驗凝練成“三不”原則,并把它與當代醫學技術對應:當年用鹽水紗布,如今有抗菌敷料;當年縫合三層,如今層流手術室精益求精;當年抬擔架手不松,如今ECMO、CRRT機器不停人不松勁。“責任心永遠排在技術前面,誓把死亡擋在最后一道關,這就是醫生的天職。”
互動環節,骨科青年黨員蔡安平提問:“如果今天我們遇到極端條件,怎樣才能像您一樣絕不放棄?”于芝林聲音洪亮回答:“把每名患者當親人,把每張病床當陣地,把每次操作當戰斗,你就能找到答案。”全場掌聲經久不息。
院黨總支副書記胡騰在總結時說:“于老的故事是‘醫者初心’的鮮活教材。全體黨員要踐行‘三個絕不’——絕不放棄任何一名傷員、絕不容忍任何一次疏漏、絕不妥協任何一項標準,讓紅醫精神在新時代醫院高質量發展中落地生根。”
活動尾聲,醫院黨群辦向與會人員發放“紅醫精神”學習卡片,并啟動優秀心得征集。大家紛紛表示,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把感動化為行動,在醫療服務中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誓言,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