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人:和家人聊天,就像仇人一樣。
但凡你說的,他都要駁回去,絲毫不給面子。
如果有幾個親人,都習(xí)慣性反駁,那家庭關(guān)系幾乎被毀掉。
通常,遇到反駁的聲音,我們要駁回去,或者講大道理,效果很不好,甚至適得其反。
要改變聊天的氛圍,就要深層次尋找“反駁”的原因,自然就會釋懷。
01
第一,主觀,多于客觀。
《非暴力溝通》中寫道:“也許我們并不認(rèn)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也就是說,反駁他人的人,不覺得自己有錯。他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忽視了他的感受。
一件事有多個面,每個人看到的,就是一個面而已。
就像幾個盲人摸大象。摸到耳朵,就認(rèn)為大象如撮箕;摸到大象腿,認(rèn)為大象如柱子;摸到鼻子,認(rèn)為大象如大鉤子。
你說:“大象如撮箕。”
他說:“你瞎說,大象如柱子。”
這就是主觀因素太多,而忽視了客觀存在的東西,也沒有全面觀察、分析。
我的侄兒,中考成績有七百多。
我的母親來一句:“這成績,上重點高中,夠嗆。去年都是八百多。”
頓時,侄兒就不高興了,還狠狠地摔門。
家里人,都不知所措。
母親不知道,侄兒的成績一直中等,在中考有了大進(jìn)步,應(yīng)該得到表揚。并且,這成績,上全市第一的高中不行,第二的高中還是可以的。
有一句俗語:“對事不對人。”
習(xí)慣性反駁的人,恰好把這句俗語,倒過來——對人不對事。
客觀因素搞明白了,再去說人的事情,這樣就反駁的聲音會小很多。也會在事情上,客觀地予以幫助,鼓勵。
客觀看一個人,一件事,就能有公正的態(tài)度。把反駁的習(xí)慣,就遏制住了。
02
第二,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急著開口了,很是沖動。
社會心理學(xué)家,提出一個“非理性爭辯”的觀點。
習(xí)慣性反駁的人,常常表現(xiàn)出“無理取鬧”的樣子,讓大家很受傷。
這就說明,一家人在一起,也存在很多的信息差。
你知道事情的全部,而親人知道一點點,因此聊天的時候,就很不愉快。
有一次,我和孩子們談起李叔同。
父親走過來,說:“這個人,老光棍一個,有什么好談的。不要說了,會敗壞家庭風(fēng)氣。”
我解釋,有一個李叔同,是一個書畫家,音樂家,還做了和尚。
父親馬上不開心了,紅著脖子說:“明天我?guī)闳ゴ鍠|頭看看,那個李叔同,像什么樣子。”
原來,父親口里的李叔同,是村口的人;我說的李叔同,是民國時期的李叔同。
很奇怪的是,父親一直不愿意低頭,認(rèn)為自己錯了。當(dāng)然,他說的也確實沒有錯。
明明知道,我和父親爭執(zhí)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還是爭了幾句。也就是我和父親,正在做毫無意義的交流,并且內(nèi)心不服氣。
富蘭克林說過:“如果你老是自以為是地抬杠、反駁,或許偶爾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
有的人,就像在口氣上,勝過他人。雖然言語的勝利沒有意義,但他還是要這樣做。
聰明的人,一定會聽對方把話說完,也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打聽清楚,然后評價,發(fā)表感言。
千萬不做半桶水一樣的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駁就不必要了。
03
第三,不會說話的人,常常詞不達(dá)意。
有的時候,你本來想表揚幾句,結(jié)果變成了批評。
侄女考試,語文幾十分,數(shù)學(xué)八十分。這已經(jīng)很棒了。
我本想表揚她“成績很好”,但是開口就變成了“數(shù)學(xué)還要加強”。
父親做了一個木衣柜,耗費了三天時間。
我想感謝他,但忽然發(fā)現(xiàn)木柜上有凹凸不平的地方,就說成了“看這里,都沒有搞好”。
我們不是語言學(xué)家,不會緊密地組織語言,因此常常是詞不達(dá)意,導(dǎo)致言語和本意有偏差。而那個聽話的人,也不會知道你到底想什么,認(rèn)為你在反駁,惡意是明擺著。
我們都知道,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的家風(fēng),但是不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的習(xí)慣。
如果我們加強自己的耐心,放慢言語的速度,就能夠好好組織語言,一開口會溫和很多。
真的不會說話,就在開口時,先來一句:“萬一我說錯了,大家也不要責(zé)怪,也接受大家的批評。”
先表達(dá)自己的犯錯的可能,那么聽話的人,就不會那么難受了,也會對你的語言組織能力,進(jìn)行理解。
04
面對習(xí)慣性反駁的家人,能改變他就改變他,實在不能改變,就習(xí)慣性“充耳不聞”。
或者你放寬心,覺得他都是為了你好,初衷是好的,只是表達(dá)方式不對勁。
千萬不要駁回去,還事后計較。
萬一你無法和他相處,保持距離,眼不見為凈。
正如《莊子》說過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親人來到你身邊,這是你的命。總不能和對方斷交,打起來吧。
學(xué)會認(rèn)命,你一低頭,對方說啥,攻擊性就少了一半。
比要求每個人都會說話,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大度一些”。
親人能不能好好相處,你只能“求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