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全球: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歐盟征收高達30%的關稅。這一決定出乎外界意料,也讓多年來寄希望于談判、退讓與“溫和”政策的歐盟再一次陷入巨大被動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沖突發生在歐盟剛剛對數字稅作出妥協之后,本以為這樣的低頭能夠換來美國的一絲善意,卻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更強的打擊。
近年來,歐美貿易摩擦不斷,歐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直被認為有足夠的體量與美國抗衡。但現實卻是,在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時,歐盟往往首先退讓——只求“緩和局勢”,而非鞏固自身底線。從鋼鐵、汽車到最新的數字稅,每一次歐盟做出讓步,換來的不是和平相處,反而是新一輪的打壓。美國這次針對歐盟以及其他50多個國家發起所謂“對等關稅”,只用一封信,便讓歐盟的外交團隊措手不及,再次折射出美方的強勢與歐盟的軟弱。
法國、德國等核心成員國紛紛表達“不愉快”,歐盟委員會也表示保留反制權。可熟悉的人都知道,歐盟對美國的硬氣多半只停留在口頭上。近年來美國對日本同樣采取了極其強硬的策略,七輪談判后依然敲定了高額關稅,結果不僅沒有松動,甚至變本加厲。而英國成為唯一相對“受益”的角色,獲10%稅率優待,實則只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影響。
其實,美國的出口結構早已變化。工業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滑,能源與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成為新的支柱。然而歐美之間,包括歐盟在內的諸多貿易伙伴,現在完全可以選擇包括俄羅斯、中東甚至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能源產品。如果歐盟真的被迫陡然反擊,受損的不僅僅是歐洲制造業,美國產業很可能不得不面對更加慘烈的反噬。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之所以不斷施壓,是高度自信于美國仍掌握著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和“盟友”們的軟弱不敢反擊。他甚至公開威脅,如果有人敢反制,就要進一步加碼。這種赤裸裸的霸凌和單邊主義已經無疑暴露——從真正意義上講,美國從來沒有真正在乎什么規則與盟友間的信義,只要利益使然,隨時可以翻臉無情。
結語部分,我想說:這場關稅風暴徹底撕下了歐美“多邊合作”的面具,軟弱只會助長對方氣焰。歐盟真該反思,繼續妥協還有多少空間?更嚴峻的是,如果這樣退讓成慣性,不止是歐盟,世界上所有中小經濟體也將難逃此規——無論弱肉強食、多邊主義還是“規則”,在絕對實力面前,沒有主動權就只能被玩弄于股掌之間。
最后小編想說,美國的“反手一巴掌”足夠讓歐盟警醒,但更應成為所有國家面對不公時勇于爭取自身權益的鏡鑒。時代變了,國際舞臺上的每一方都必須明白:該硬的時候就得硬起來,否則換來的永遠都是更沉重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