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方罕見曝光了殲-15T的制造現場,當外界注意到畫面中有序排列的機體編號“70”后,普遍判斷:這款全球獨有的重型艦載戰機改進型已完成至少70架次的批量生產,正式邁入戰備部署階段。
這一動向不僅標志著中國航母艦載航空力量正在悄然完成更新迭代,也預示著未來幾年內,海上空中作戰體系或將迎來結構性轉變。
根據目前公開信息顯示,遼寧艦與山東艦每艘可搭載約24至30架固定翼艦載戰斗機,而采用電磁彈射系統的福建艦理論上具備支持更多型號、更高頻率起降的能力,預計艦載機數量可達36架以上。
考慮到航母戰斗群需要預留部分訓練與維修用機,70架殲-15T的總產量基本符合三艘航母的實際作戰需求。這也表明,該機型不僅已實現列裝,更在為未來與殲-35的協同作戰配置打下基礎。
相比早期版本,殲-15T最顯著的升級在于全面適配電磁彈射系統,并在雷達探測、航電架構、機體結構及武器掛載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整體優化。
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服役的重型艦載戰機,殲-15T在推重比、載荷能力及任務適應性等方面明顯優于美軍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系列。
不過,中國并未僅依賴“重型”優勢進行布局。從戰略安排來看,遼寧艦和山東艦今后將以殲-15T為主力機型,而福建艦則將成為殲-35與殲-15T混編部隊的首支實戰化單位。
之所以說美軍面臨嚴峻挑戰,關鍵在于其航母艦隊長期存在一個被忽視卻影響深遠的問題——艦載機數量短缺。
按理說,11艘核動力航母應能支撐11個完整的艦載機聯隊運作,但現實情況是美軍僅維持了9個聯隊的編制,其中僅有3至4個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部署。
這種“船多機少”的格局一方面源于美軍全球快速反應的戰略定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現代艦載航空體系在高強度作戰準備與持續維護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盡管美軍航母具備廣泛的機動部署能力,但真正能形成完整戰斗力的單位并不多。尤其在當前多個熱點地區同時升溫的情況下,所謂的“紙面優勢”未必能有效轉化為實際制海權。
相比之下,中國正嘗試構建一種新的模式:不是“艦等機”,而是“機等艦”。即提前完成戰機量產,一旦新艦入列即可迅速完成整編并進入訓練與實戰狀態。這背后體現的是中國軍工產能的大幅提升以及戰略部署的前瞻性規劃。
通過“平臺與戰力同步推進”的方式,不僅縮短了部隊成軍周期,也在關鍵時刻快速形成戰斗力,減少裝備從研發到應用的空白期。相較于美軍“維護期間空轉”的窘境,中國的策略更注重整體體系的高效運轉。
實際上,殲-15T此次升級遠不止“換鉤子”那么簡單。該機型配備了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更強的抗干擾性能與多目標打擊能力;所掛載的“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配合空警-600預警機的遠程引導,可實現對隱身目標的中段攔截。
雖然F-35C擁有隱身特性與先進航電系統,但由于其設計局限,在外掛能力和持續作戰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在超視距交戰場景下,F-35C通常依賴數據鏈獲取來自E-2D預警機的目標信息,而這恰恰可能成為其致命弱點。
要知道,中國新型艦載預警機空警-600據稱具備500公里以上的探測能力,并擁有較強的抗干擾與穿透云層性能。
因此,一旦與殲-15T形成協同機制,在“我方主導、靜默接敵”的戰術模式下,即便F-35C尚未察覺威脅,也可能已被鎖定并遭到攻擊。
該戰術的核心在于:由預警系統控制導彈飛行中段,殲-15T無需頻繁開啟雷達,從而避免暴露自身位置,降低遭敵電子對抗的風險,大幅提高首次打擊成功率。此舉不僅打破了“隱身戰機決定勝負”的傳統認知,也讓各國重新思考未來艦載航空的發展路徑。
總體來看,中國國內正在推動下一代核動力航母項目,若殲-15T僅為過渡型號,而殲-35系列將承擔主力角色,則未來艦載航空的核心競爭力將逐步從“重型對決”轉向“隱身協同”與“多域聯合作戰”。
接下來,中國是否會加速第四艘、第五艘航母的建造計劃,將直接影響亞洲乃至全球海軍力量格局的變化方向。對于美國而言,“全球航母霸主”的光環之下,真正的焦慮才剛剛拉開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