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花費10年的功夫寫一部《資本人性論》,解讀資本背后的人性。這是其中的一個片段,這里我所要解讀的是:貨幣是怎樣來到這個人世間的?貨幣會不會像馬克思所說的資本那樣,一旦來到人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貨幣發展都經歷了幾個發展形態?背后又隱藏了多少人性的發展形態?
只有解密貨幣誕生及其發展形態動能的密碼,才能揭開隱藏在貨幣背后人性的那神秘面紗。
人類發展之初,本來沒有貨幣,只是后來經歷了商品漫長的交換,貨幣才發展而來。貨幣每向前發展一步,人性也就隨之先前發展一步,因為有什么樣貨幣發展形態,就會導致什么樣的人性發展形態。
貨幣的誕生及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主要包括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金屬貨幣、紙幣、數字貨幣等五大發展形態。這是逐級向上向前發展的。
人類最初生產的食品都只是為自己食用的,那個遠古世代經常出現不夠本部落人食用的,因此絕不會與外部落分享自己的食物,因為與外部落人分享自己的食物,本部落都人就會有人餓死。可以說,那個世代,部落生產的所有產品都只是供本部落自己用的,所以說那是一個自用產品的世代。在那個自用產品的階段,人類當然不需要交換。就是說,那是一個沒有物物交換的世代。所以,那個世代不可能有貨幣的半點容身之地。
可是,那個世代本部落生產的物品是很有限的,他們發現外族生產的物品和本部落的不一樣,而且能夠滿足本部落更多的不同需求。基于人對不同需求產品的渴望,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得到外族人手里的產品。要知道,要想拿到外族產品,只有兩種路徑。一個靠搶或掠奪,那就要發動戰爭,而且能夠成為戰爭中的勝利者。那個世代,食不果腹,生產力之低下,生活物資之匱乏,人性之惡劣,因此招致的戰事是最多的。這也說明,古人是最野蠻的,就像動物界大動物吃小動物那樣,毫無道理地屠殺外族人,為的僅僅是吞并外族人的物資。那也說明,古人類的人性惡或獸性的殘留是最多的,人性之善是最少的。人性善只會給予本族人,不會給予外族人。
從那以后,人類每前進一步,就遠離了野蠻一步,就向文明更進了一步。
遠古時代,部落人之間,要想相安無事,和平發展,除了戰爭以外,就必須開發出另一條路徑,那就是商業的物物交換,自此人類的文明之路才會開發出來。
所以說,戰爭與和平,從遠古時代就存在了。所以學者才說,戰爭與和平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我要說的是,戰爭與和平更是人類的人性發展的永恒主題。放棄戰爭,追求和平,那是人性的光輝。選擇戰爭,放棄和平,那是人性的黑暗。
從沒有物物交換到物物交換,標志著人類走向文明的第一步。那是因為,盡量避免戰爭,尋求和平,告別野蠻,是人類發展文明、告別動物界的第一步。然而,這一步似乎永遠在路上,似乎永遠無法完成。因為,只要戰爭存在一天,人類就永遠無法完全告別動物界,永遠無法告別野蠻。因為,雖然追求和平,總是免不了戰爭,那是因為人性總是殘留著獸性和野蠻。在我看來,凡是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的,那就是野蠻,凡是通過和平解決問題的,那才是文明。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無論以后生產力多么發達,人類的獸性永遠不會滅絕或絕跡。因為,物資是有限的,而欲望卻是無止境的,直到現代人類還沒用完全脫離獸性,雄辯的事實已經證明,現代人類還時常依靠戰爭來解決問題。
人類要徹底告別動物界,就必須永遠告別戰爭,就必須要永遠適用和平的發展方式。物物交換是人類走向和平發展、告別戰爭的第一步。
人類早期物物交換的階段,發生在原始社會的初期。物物交換是人類告別野蠻、走和平發展的轉折點。之前的世代,因為產品沒有剩余,所以不會發生物物交換,因此戰爭頻發。物物交換的出現和頻繁適用,戰爭就逐年減少。
物物交換是隨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余產品的結果。剩余多少,才有可能交換多少。人們通過物物交換來獲取所需物資。比如,游牧民族用自己多余的獵物去交換農耕民族的谷物,或者一個部落的人用自己多余的糧食去交換另一個部落多余的獸皮。
不過,那個時代的物物交換還并不普遍,而且這種交換方式存在著諸多的不便,交換雙方的需求很難恰好匹配,這種情況嚴重阻礙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了交換的匹配,于是一般等價物就應運而生了。
從物物交換發展到一般等價物,就迎來了貨幣誕生的曙光。物物交換的頻繁發生,人們開始尋找一種大家都普遍接受的物品作為交換媒介,這就是一般等價物。在不同地區,曾出現過各種不同的一般等價物,如貝殼、牲畜、布帛等。例如,在古代中國的某些時期,貝殼就被廣泛用作一般等價物,人們可以用貝殼來交換各種商品。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世代,絲綢就是一般等價物。
馬克思發現,游牧民族最先發展了貨幣形式,因為他們的一切財產都具有可以移動的,因而可以直接讓渡的形式,又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經常和別的共同體接觸,因而引起了產品交換。人們過去常常把作為奴隸的人本身作為原始的貨幣材料,但是從來沒有把土地當做這種材料。只有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才會產生,最初它出現在17世紀最后的30多年,只是在一個世紀以后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才有人試圖在全國范圍內來實現它。
從一般等價物發展到金屬貨幣的時代,是貨幣發展的最關鍵一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貨幣之所以選擇了金銀,那是因為金銀材料具有極大的特質,具有質地均勻、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等優點,于是就逐漸取代了其他一般等價物,成為主要的貨幣形式。
早期的金屬貨幣形狀各異,后來逐漸規范化。如中國秦朝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這種形制便于攜帶和使用,對中國古代貨幣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古代的銅錢、西方的金幣銀幣等都是典型的金屬鑄幣。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屬貨幣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攜帶不便等,于是紙幣就應運而生來。中國北宋時期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它是富商聯合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后來被政府接管和規范。隨著時間推移,紙幣在各國廣泛流通,成為現代貨幣的主要形式之一。
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的時代是貨幣產生質變或質的飛躍的一步,也是人性飛躍的一步,使得人性產生了患得患失、走向變形的的特質。人性基于人而發生,金錢越多,好人做的好事就越多,壞人做的壞事也自然越多。金錢本無人性,人性出自駕馭金錢的人品。
數字貨幣躋身于現代貨幣體系,是貨幣發展的高級形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代貨幣體系不斷演變和完善。貨幣逐漸從實物形態向數字化、電子化方向發展,于是就出現了電子貨幣、信用卡、移動支付等多種新型支付方式,使交易更加高效便捷。
總之,貨幣的誕生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包括激發受益和受害兩個方面。貨幣不會像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一樣,一旦來到人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因為,一方面,貨幣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滿足了人更大的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它極大地激發了一些人不擇手段禍害他人的人性惡。
從解讀貨幣的人性角度看問題,貨幣本身無所謂人性,是促使商品買賣的貨幣激發出的人性,但發揮作用的不是貨幣,而是使用貨幣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在使用金錢時,激發出形形色色的人性。金錢本身沒用人性,金錢使用者讓金錢賦有了人性,那是以金錢使用者的意志為轉移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也能讓神仙為人推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