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個試驗:一張紙上,放著一把沙子和一瓶膠水,問路人能做些什么。很多人掃了一眼,說:“一把沙子和一瓶膠水嘛,能做什么......沙雕?”
明明還有一張紙,卻沒有看到,應了那句老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系統(tǒng)的力量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說的是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卻自以為看到了真相,掌握了真理。常用來批評一個人缺乏全局觀。
不過,在今天,即使看到了“森林中所有的樹木”,也絕不意味著就看到了“森林”---因為,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除了所有的樹木,還包括樹木和樹木之間的關系,以及影響森林系統(tǒng)的其它看不見的東西,如土壤、地下水、溫度,等等。缺乏系統(tǒng)思維,即使看見所有樹木,也看不到真正的森林。
還是那個試驗。少數(shù)人“關注”到了那張紙,但令人驚奇的是,居然還是那句話:“沙子、膠水,嗯,還有一張紙,能做什么......沙雕?”
你看,即使擁有“全局觀”,三件東西盡收眼底,對很多人來說,最后還是只能做沙雕。
但是,如果把砂子一粒粒鋪滿折了兩折的紙上,用膠水涂勻壓緊,一張可以打磨鐵器的砂紙就做成了。
是什么原因,讓看似一盤散沙的這三件東西,生成了全新而實用的價值?是系統(tǒng)的力量: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然而,現(xiàn)實中,正如那些沒看見那張紙的人,很多人的認知還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階段,連“看見樹”都做不到,更談何系統(tǒng)思維。比如:
200年前,如果只知道自由、平等,卻不知道氧化、原子、勢能,就落伍了;
100年前,如果只知道革命、主義,卻不知道光子、半衰、坍縮,就落伍了;
今天,如果只知道網(wǎng)暴、女權、俄烏戰(zhàn)爭,卻不知道規(guī)模、混沌、冪律、涌現(xiàn),那么,就落伍了。
有人說,我又不是科學家,知道這些干什么?其實,很多重要的科學概念,背后是一套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與時俱進,是不被時代拋棄、不被收智商稅的剛需,更是決策、創(chuàng)新、行動始終領先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復雜時代的五大特色
逼迫人類必須轉換思維
霍金曾說,21世紀將是復雜科學的時代。 難道此前的時代不復雜嗎?一個讓人泄氣的答案是,的確如此。這種復雜性至少表現(xiàn)為五個方面:
加速社會: 人們的生活步調加速、社會變遷加速、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以致于“想要原地不動,你得飛速地跑”。
規(guī)模時代: “大有大的難處,但是大了就不一樣”。比如,決定城市命運的,很可能不是經(jīng)濟,而是人口規(guī)模;決定公司命運的,不是產(chǎn)品質量,而是用戶規(guī)模。
沖突社會: 現(xiàn)代社會早已進入契約社會、法治社會,然而,“困惑、迷茫、虛無”成了時代的精神底色,信念的沖突、利益的沖突不僅多元化,而且也常態(tài)化了。
風險社會: 風險已成為當代人類難以規(guī)避的問題,不僅成為這個時代的主導特征,更在于它與古代社會風險的顯著不同。現(xiàn)代社會的風險具有典型的不確定性、不可感知性和整體性。更讓人絕望的是,導致這些風險的,正是現(xiàn)代文明自身,即現(xiàn)代風險具有典型的內(nèi)生性。人類每取得一項成就的同時,必然會帶來新的風險。所以,“人類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
知識社會: 德魯克認為,“知識的生產(chǎn)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yè)、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個人更是如此。” 復雜社會,變化和創(chuàng)新成為常態(tài),終身學習因此成為剛需。
擁抱知識社會,首當其沖的,是打破過往的“專科”局限,告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認知。 文科生不能只知道制度、文化,理工科也不能言必稱技術、算法。 政治學、經(jīng)濟學、生物學、化學這些學科依然是基礎學科,也很重要,但毋庸諱言,每個具體學科研究的是相對簡單、相對靜止的現(xiàn)象,而非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
復雜科學,這門新興學科應運而生。混沌、冪律、涌現(xiàn)這些概念,正是復雜科學、復雜思維最基本的概念。
復雜性思維
精英群體最推崇的思維方式
復雜性科學研究的是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構成、能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整體,因此,它的三要件是要素、連接、功能。復雜性思維以此為抓手,正在試圖重新解釋這個世界,包括很多此前難以回答的問題。
比如,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悖論“忒休斯之船”:一艘航行中的木船,如果有一塊木板腐爛,就會換一塊新的,久而久之,船上的所有木板都換了一遍。問題來了,現(xiàn)在的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嗎?
這個問題自公元一世紀被拋出,兩千年來眾說紛紜,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今天,復雜性科學的出現(xiàn),終于終結了這場長達兩千年的紛爭:忒修斯之船是一個系統(tǒng),所以,即使木板(要素)全部被換掉,但整體的連接(鉚合工藝)和功能(航行)不變,那就還是原來那艘船。
一個系統(tǒng),當我們并未把它當做系統(tǒng)來看待時,最容易看到的是它的要素,正因如此,我們也很容易只看到要素。但對一個系統(tǒng)來說,要素往往是最不重要、隨時可替換的,最容易忽視的連接和功能,才是系統(tǒng)賴以成立的根本。
強大的破譯和解釋能力,使得復雜性思維雖是新興學科,但已經(jīng)是不少精英群體最推崇的思維方式。 所以,這方面的圖書也很豐富,其中《為什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簡單現(xiàn)象到復雜系統(tǒng)》,以通識性強和啟發(fā)度高,備受關注,被譽為培養(yǎng)復雜思維的必讀書。本書也是硅谷精英們的案頭書。馬斯克、貝索斯,甚至82歲的布隆伯格,也都是本書的忠實擁躉。
然而,對這一能夠拓展視野邊界、提升認知的新學科,國內(nèi)很少有人關注,這種嚴重的認知差距,是快速拉開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差距最根本的原因。
為此,誠摯推薦《為什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簡單現(xiàn)象到復雜系統(tǒng)》,作者布羅克曼,一名以跨界著稱的科學家,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復雜性研究如何破解一道道復雜和難解的問題,堪稱此領域的最佳入門。
↓ 同款圖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