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些子女抱怨:
家里的老人,退休后就跟變了個人似的,每天抱著手機,一點精氣神都沒有。
抱怨之余,大家也疑慮重重:
明明卸下了重擔,應該更享受生活、更有活力才對,但為什么反而暮氣沉沉了呢?
不僅人看上去有點蔫,還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焦慮、生氣。
就像身邊很多案例顯示的:
不少老人退休后,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空虛和迷茫。
其實,很多年前,網上就有過一句話:
“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重新活一次的起點。”
退休后最舒服的狀態,應該是日子慢下來,心定下來,過自己的小日子,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而不是一天到晚沉溺于“手機生活”,把日子越過越焦慮。
我們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電視節目也很有限,爺爺奶奶們每天都在忙活。
種菜、養雞、帶孩子,街坊鄰里串門聊天,日子過得充實而熱鬧。
記憶里,那時的老人,臉上總是帶著笑容,眼神里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
再看看現在的退休老人,吃穿用度,都遠勝當年。
但他們的狀態,卻經常是焦慮的,動不動就喜歡宅在家里。
白天,待在家里;晚上,還是待在家里。
刷著短視頻,看著各種“養生秘訣”、“情感雞湯”,一天下來,真實生活體驗少得可憐。
網絡時代,信息繭房無處不在,老人們比年輕人更容易被“二手信息”裹挾。
有人說,只要給一部手機、一個WIFI,就足以讓人廢掉。
這一點,在退休老人身上尤為明顯。
一位社區工作者,對老人們的現狀做過總結:
“又懶得出門、又不愿意社交、整天地刷手機、轉發各種鏈接、無所事事。”
原本精神矍鑠的老人,長期待在家里,只會一天天萎靡下去。
漸漸地,你會發現老人變得固執己見、聽不進勸;變得疑神疑鬼、容易焦慮。
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學習學不進去,出去玩沒有思路,干什么都覺得沒意思。
身體軟塌塌,眼神空洞洞,整個一副“能量嚴重不足”的樣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
長期沉浸在“二手信息”和“二手情緒”中,會讓老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從而放棄對生活的掌控。
人如勁松,若想傲然挺立,離不開真實風雨的洗禮,老人更是如此。
羅振宇提出過一個很新穎的觀點。
他說,人的智商不在腦子里,而在關系中。
一個人,只有出門社交、參與社會活動,接觸到各種人和事,思維才能得到鍛煉。
就像咱們年輕人,每天處理工作,與同事、客戶溝通,和朋友、家人交流。
過程中,大腦處于活躍狀態,行動力也被一件件具體的事倒逼著強大起來。
倘若長時間與社會脫節,少了與外界的交流,人會迅速退化。
老人也是如此。
只有走入真實生活,多和人接觸,才能保持思維的活躍和心態的年輕。
看過一個報道。
有個老人,退休后就迷上了各種“養生講座”,每天聽得津津有味。
結果,花了大把的錢買了各種“保健品”,還差點耽誤了病情。
還有一點,老人因為長期沉迷于手機,與家人溝通越來越少,關系也變得疏遠。
心理學家蘇珊·平克,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
長期沉浸在“二手生活”中的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
人終歸要與社會保持連接,盡早走出“二手生活”的舒適區,才能活出精彩的晚年。
眼下的時代,很多幸福感,都需要從真實的生活體驗中獲得。
所以,別放任老人“宅”下去了,多鼓勵他們出去走走。
去公園、廣場,讓他們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看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
去老年大學、社區活動中心,讓他們結交新的朋友,學習新的技能;
去當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找到生活的意義。
只要走出家門,真實的生活,就充滿了無限可能。
有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對比實驗:
他們將同一窩的小狗分成了三組。
一組鎖在籠子里,一組在相對貧乏的環境中。
還有一組在光線充足、外界刺激豐富的多元環境中。
結果顯示,前兩組的小狗遲鈍不愛動。
只有第三組,在豐富刺激中成長的小狗,大腦皮層更厚,行為上更活潑機靈。
這組對比試驗,揭露出:環境對個體成長有巨大的影響。
看過一個網友分享,她的爺爺就是從小待在“鐵籠”里的“小狗”。
他性格內斂,有點社恐,退休前,能不出門就不出。
但人總有老去的一天,總要面對退休后的生活。
所以,退休后,爺爺必然要面對空閑的時間。
這下,可難壞他了,他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會。
出門不知道去哪里,見了人不知道怎么聊天,一到陌生環境,就感到焦慮不安。如果別人主動打招呼,他更是尷尬地不知所措,有時候還會緊張地冒冷汗、頭暈。
他這才意識到,年輕時不喜歡社交,年老后根本無法享受生活。
嚴重的社交焦慮,只會硬生生地把人再逼回家里。
心理專家黃仕明說: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走出去回來,再走出去再回來的過程。”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只有走出家門,有了與外界的接觸,才能收到外界的回應。
體驗越多,經驗越豐富,能力也就越強,對生活就越有把握。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說:
“幸福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狀態。”
人不可能一輩子待在家里,不可能永遠不與人產生交集。
不想老人未來過得孤獨,現在就要鼓勵他們多出門。
讓他們從虛假的信息中,走到真實的生活里,讓他們從手機的沉迷中,找到更高級的樂趣。
人,只有見識過世界,才會有世界觀,只有腳踏實地地活過,才會有幸福感。
紀錄片《人生果實》,講述了日本一對老年夫婦的生活,一直很觸動我。
老爺爺和老奶奶退休后,在鄉下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他們種菜、養花、做飯、讀書,每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充滿生機和美好的世界。
片子里的老爺爺,一直強調: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人在不斷探索和創造的時候,思緒、眼界、格局也跟著流動起來,變得開闊。
雖然,我們很少有人有這個條件,讓老人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但“多出門走走”,卻有的是機會與方案。
每天早起一會,去公園散散步、打打太極;
周末拿出半天時間,去參加社區活動、和老朋友聚聚;
節假日,有條件就帶老人出去旅游一次,沒條件,就多陪他們聊聊天、看看電影。
生活中,很多老人狀態不好,根源就是壓抑太久了。
常年不曬太陽不吹風,不是把自己關在家里,就是一天天只是看手機。
能量流動不起來,老人的精氣神只會越來越萎靡。
生活講究磁場,能量需要交換,人是環境動物。
足不出戶,老人會把自己憋出內傷。
多出門走走,他們才會在陽光雨露中,煥發新生。
不想被 “二手生活” 廢掉——
就別總刷手機里的風景,清晨去公園看看露水怎么掛在草葉上;
別總轉發別人的感悟,拿起筆寫寫自己的退休日記;
別總操心別人的家長里短,把自家的陽臺種滿花。
你可以去學年輕時想學沒機會學的舞蹈,哪怕跳得不好看;可以約上老伴去鄰市走走,不用非得去遠方;可以每天做點簡單的飯菜,慢慢吃,慢慢聊。
就像老話說的:
“日子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退休后最舒服的狀態,是不用看誰的臉色,不用聽誰的安排,按自己的節奏過
少點 “二手” 的熱鬧,多點 “親手” 的踏實,才是退休后該有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