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銀行的年報,姍姍來遲。
自2021年6月遼沈銀行開業至今,剛好三年半了,但業績還是讓人樂觀不起來。
2024年,遼沈銀行總資產已接近2400億,資產規模比上年度增長4%以上,但營收只有57億,比上年度降了3%,關鍵是凈利潤還虧了4200萬,比上一年整整多虧了近3000萬。
當然,這是合并口徑下的年報數據。
如果按母公司口徑,遼沈銀行凈利潤雖然勉強錄正,但也只是可憐的721.6萬元,近2400億的總資產,一年下來才賺了七百萬出頭。說起來都是淚,唉...
這里先介紹一下遼沈銀行的成立背景,因為很多人對這家銀行還很陌生,再順帶解釋一下合并口徑和母公司口徑的差別。
遼沈銀行是在2021年9月完成對原遼陽銀行和營口沿海銀行的吸收合并,承繼了這兩家銀行的資產、全部負債,以及所有網點和員工后成立的一家新銀行。
合并后新的遼沈銀行,2021年6月正式開業,到現在剛滿4年。
為什么要合并成立新的遼沈銀行呢?
因為原來的遼陽銀行和營口沿海銀行資產規模過小,而且高息負債額度大,尤其是銀行定期存款占比高、息差嚴重倒掛,再加上高達5%的留存不良貸款率,讓這兩家銀行舉步維艱,良性經營無望。
所以,不得不合并,換新的玩法了。
合并后,遼沈銀行注冊資本達200億,國有資本占比超77.5%,遼寧兩大國企巨頭,遼寧金融控股集團持股52.5%,遼寧交通建設投資集團持股25%。
看得出,新的遼沈銀行,國資大舉進入,背景實力大幅提升。但是,包袱仍然在,后面再繼續說。
說到這,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么遼沈銀行財報會有合并口徑和母公司口徑。
合并口徑,包含了母公司(也就是總行)及所有控股子公司(如下屬公司等)的財務數據,反映的是銀行整體經營情況,包括各子公司的業務貢獻和風險狀況。
而母公司口徑,只統計母公司(總行本身及直屬分支機構)的財務數據,不包含子公司的財務數據信息,反映的是銀行總行層面的經營業績。
也就是說,合并口徑能更完整呈現遼沈銀行的整體業績、利潤和風險敞口。
但對遼沈銀行而言,不管是合并口徑還是母公司口徑,其資產規模、營收、存貸款規模、營業支出和利息收支等數據差異并不大。
因此,不管是合并口徑下虧了4200萬還是母公司口徑下賺了721.6萬,對遼沈銀行而言,都是在泥潭中苦苦掙扎。
看了下遼沈銀行的年報,當前的兩大問題,一是信貸結構不合理,存貸款規模嚴重失衡,存款余額及其增長規模遠超貸款規模,付息壓力太大,已經不堪重負。
看上圖,相比2023年,2024年遼沈銀行貸款規模只增加了29.7億,但存款規模卻增長了144億元以上。同時,2024年的存款規模已達2194億元以上,但貸款規模卻還不足275億。
存貸款規模嚴重失衡,說明遼沈銀行合格的信貸客戶太稀缺,錢不敢往外貸,所以惜貸,這大概是遼沈銀行經營層面的一大關鍵制約。
再看下圖,2024年遼沈銀行的三項資本充足率指標居然很不錯,都在18%以上,遠超監管指標。
這說明遼沈銀行自身不缺錢,有充足的錢可以往外貸。但可惜,合格的貸款客戶難覓,太痛苦了。
( 圖表來源:遼沈銀行2024年報)
遼沈銀行的另一致命問題,與上面說的貸款貸不出去息息相關,就是資產和貸款質量太差了。
2024年,遼沈銀行不良貸款率已經高達4.14%,也難怪遼沈銀行那么惜貸了,壞賬率高到這樣,不惜貸不行了。
在高管層面,掌舵遼沈銀行4年的董事長王默涵到今年底已經64歲了,去年新上任的行長楊法德今年也61歲了,兩位均出身招行系統的老將已算得上是大齡甚至超齡服役了。
看了一下年報中二人的任期,都到2027年6月,在未來近2年時間里,兩位老將能將遼沈銀行帶出泥潭嗎?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與優財一號交流互動。
免責申明:
本文數據及觀點均基于公開信息所作個人分析,均不構成對投資的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