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
關稅,通脹預期,裁員大潮……在這些致命的擔憂之下,美股硬是創下了歷史新高,更是已經超出了4月2日對等關稅前的水平。
7月10日,市場在大科技股的帶動下走高,焦點集中在英偉達(NVDA),目前完全進入突破模式,已超過4萬億美元。
高盛更是逆勢上調了美股的目標位,將標普500指數未來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點位設定為6400點、6600點、6900點,此前是5900點、6100點、6500點。
要知道,早在對等關稅落地后,點位一度被下調到了5500點,而標普500更是一度跌破了5000點。
如今,美股的反彈依托的不僅是關稅預期的緩和,更是美股盈利的強勢回歸,疊加機構對于美聯儲更快和更深降息的預期,當前首次降息預期在9月,而后可能連續降息5~6次,將聯邦基金利率從4.25%~4.5%的區間帶至3.25%附近。
關稅并未推高通脹
特朗普上周一(7月7日)表示將對韓國、日本等國征收25%的關稅,并對其他亞洲和非洲國家征收30%~40%不等的關稅,但生效日期被推遲至8月1日,這為談判留出了更長的時間窗口。
就目前而言,僅英國、越南和美國達成協議,其他談判結果仍不明確。美國對越南進口商品征收的名義關稅率為20%(若被視為來自中國的轉口商品,則為40%);美國與英國的協議表明,最低名義關稅率不會低于10%,但豁免和配額可能使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經濟體的實際關稅率更低。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周日的采訪中指出:“如果不推進相關事宜,那么到8月1日,關稅將回彈至4月2日的水平”,并表示這是為了對貿易談判施加“最大壓力”。他還透露,將向部分貿易伙伴發送信件,“確定它們的關稅率。因此,未來幾天內我們將完成100%的工作?!?/p>
數據來源:CEIC、Haver、Bloomberg、CNBC、Nikkei Asia、Times of India、摩根士丹利研究
關稅如今似乎對市場毫無影響,原因在于通脹并未發生。摩根士丹利表示,從企業反饋來看,關稅影響領域實際上出現了一些通縮跡象,這可能令部分人感到意外。
該機構的零售分析師最近指出,鑒于其覆蓋企業的提前采購規模,部分企業可能考慮降價而非提價。
同時,自4月以來關稅收入有所增加,但目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成本正在轉嫁。部分原因可能是企業仍在銷售“解放日”前購買的舊庫存,因此無需通過提價來抵消更高的銷貨成本(COGS)。
不過,三季度將更能說明關稅成本的分攤情況。無論如何,根據投行的通脹預測,到四季度關稅影響可能達到頂峰,屆時美聯儲可能會傳達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股市可能會前瞻性地消化降息,歷史數據表明降息是股價的利好催化劑。
此外,更關鍵的支撐因素在于,市場當前開始確信,美國政府不太會“亂搞”。
貝萊德方面就表示,美國經濟面臨的兩個“不變的定律”(immutable laws),這將限制美國政府采取極端行為,因而也降低了極端風險,因此在關稅還沒明朗之前,市場如今就敢于大膽下注。
兩個“不變的定律”的其中之一就是美國債市。如果美國試圖通過減少貿易和經常賬戶赤字來改善國際收支,這也可能會降低金融賬戶的資金流入。這意味著美國不能再依賴外國投資者來購買國債,尤其是在“大而美”法案帶來更高財政赤字的背景下。美債若失去海外資金支持,將加重利息償付壓力,引發市場動蕩。
其次是全球供應鏈不可輕易撕裂。全球供應鏈是歷經數十年建立起來的體系,一旦被中斷,后果嚴重。除了引發通脹外,美國在某些關鍵資源(如稀土)上的依賴可能受到中國制約。若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高關稅導致美國出現“貨柜空了”的情況,這種局面美國政府或難以承受,尤其在民粹主義情緒高漲的當下。
美股盈利強勢回歸
美股向來是一個“盈利為王”的市場,而恰巧美國也聚集了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英偉達只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機構大幅轉多美股,也是因為一季度美股盈利強勢回歸,盈利修正幅度持續上升(目前為-5%,較4月中旬-25%的低谷有所回升)。這為4月低點以來的股價上漲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摩根士丹利提及,該指標(盈利修正廣度)領先于EPS(每股收益),且對歷史上類似修正廣度拐點的回測顯示,未來回報強勁。進入下半年,股市可能受到EPS修正、貨幣政策預期以及后端利率等更樂觀的變化率驅動。這與2023~2024年的大部分時期截然不同——當時盡管EPS修正停滯,但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預期仍推動市場走高。
當前環境更有利于領漲板塊的擴大,不過這種擴大可能先體現在大盤優質股,再逐步波及小盤股/低質量股票。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盈利增長現在有望超過經濟增長,這與2022~2024年的情況相反。兩個驅動因素是美元走弱和《大而美法案》中的有利稅收激勵。
具體而言,美元走弱對美股構成利好。許多大型科技企業約60%的營收來自海外,標普500成份股的整體海外收入占比亦接近30%~40%。因此,美元貶值往往提升這些國際巨頭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其股價表現。
截至第一季度財報,標普500預期利潤同比增長為8%,實際實現了14%的增長,其中科技板塊同比增幅達18%~19%;反觀今年被大舉唱多且被認為將分流美股資金的歐洲市場,其盈利預期為小幅下滑,最終實現的正增長幅度也較為有限。
美國公司之所以能夠顯著提升利潤率并實現盈利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深厚的資本市場體系、企業盈利模式的高度成熟。這些優勢并非歐洲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復制的。
此外,備受討論的第899條并未被納入《大而美法案》。許多人曾認為這一條款可能對外國對美直接投資構成風險,如今這一風險因素有所減弱。
“第899條(Section 899)”指的是美國《國內稅收法典》(Internal Revenue Code)中一項關于外國人或外國公司擁有美國公司股份時的稅收規定。它本身已有多年歷史,但在近年來的立法討論中,又引發關注,尤其是和外國直接投資(FDI)相關的稅收透明度與申報義務。
提前布局美聯儲降息
降息預期也絕對是美股的一大催化劑。股市不會等待美聯儲發出更鴿派的明確信號,即股市會提前反應。
盡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面對特朗普的極限施壓也毫不松口,但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預計明年美聯儲將降息7次,這一動態可能成為2025年下半年后端利率和估值的利好因素。
事實上,已有初步跡象顯示股市開始為此定價。研究表明,即使降息利好提前被消化,美聯儲降息周期中的股市表現依然強勁。
近期調查和微觀數據顯示,就業可能比通脹更具風險,不過一旦就業數據進一步趨弱,降息的理由就更為充分。
此前,伊朗、以色列的爭端導致油價一日之內暴漲12%,而油價是主導美國通脹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畢竟油價關乎一切運輸成本,而美國又是“車輪上的國家”。
如今,地緣風險的急速降溫無疑將繼續使得美國通脹降溫。自6月19日以來,原油價格已下跌14%,大幅降低了油價上漲威脅商業周期的風險。
科技巨頭仍將稱王
不過,未來美股的漲幅恐怕仍將集中在“科技七巨頭”等大盤股上。
美股當前的集中度處于極高水平。標普500成份股中創歷史新高的數量僅處于歷史上的第20百分位,說明當前市場的反彈集中在少數頭部公司。
要記住,“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并不永遠奏效,美股尤其如此。年初時,美股科技板塊劇烈調整,部分龍頭回撤幅度甚至超過30%。當時,多數投資者基于“均值回歸”思維,認為此前漲幅過大的科技股存在顯著回撤風險,但貝萊德認為,均值回歸策略并不適合當前的宏觀環境。
原因在于,當前美國通脹率尚未穩定錨定在2%,AI對生產率的提振仍不確定,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也缺乏長期錨點。在這種缺乏“中長期坐標”的背景下,資產配置難以依賴傳統的均值回歸邏輯。
因此,在AI驅動的結構性變革時代,均值回歸不再是主導邏輯,也正是這種背景推動了“科技七巨頭”的持續強勢。而與之對照,歐洲市場仍主要受周期性驅動,中小盤股在利率下降背景下相對受益,這也說明歐洲缺乏類似美國那樣的結構性增長引擎。
No.644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Irene Zhou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