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咱們先把時空撥回32年前。
1993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初春,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州的黑海造船廠會議室。
廠長尤里·伊凡諾維奇·馬卡洛夫靜靜地看著俄羅斯、烏克蘭兩位總理就完成度已經有70%的瓦良格號航母激情討價還價。
看著神采飛揚的兩人,馬卡洛夫,這位被譽為蘇聯三代航母之父的老人家緩緩起身,打斷了俄烏代表的爭執——“瓦良格號不可能完工了!”
時任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連忙轉過頭,急切地問道:“把它徹底完成,您還需要什么?”
馬卡洛夫悲涼的說——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但她不在了.....
前排戴眼鏡者為馬卡洛夫,烏克蘭敖德薩人。他們身后就是在建的“
馬卡洛夫好像說的對,但又好像不對。
畢竟,另一個偉大的國家,出色的完成了“瓦良格”號。
但同時,“瓦良格”號的姊妹艦,如今俄羅斯唯一的航母科茲涅佐夫號,卻早已經撐不住了。
目前,有多家俄羅斯正規媒體援引俄聯邦國防部的相關消息,表示俄軍正在考慮放棄繼續修復“庫茲涅佐夫”號。自2017年開始的維修和改造工作目前也已經停止。俄羅斯海軍和聯合造船集團的代表說,近期將就“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作出公示。
如果這個決定通過的話,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恐怕要出現唯一的一個沒有裝備航空母艦的國家了。
畢竟,這么多年過去了,俄羅斯的新航母,依舊還在“概念設計階段”,只不過是從紙質版的換成了電子版罷了。
實際上,要說這個“庫茲涅佐夫”號,從1991年1月21日正式在蘇聯紅海軍北方艦隊入列服役算起,截止到現在,也才過了34年多。參照正常航母的服役時間,“庫茲涅佐夫”號應該至少還能再接著用個十幾年。
那么,這就讓人感到很奇怪了。這俄羅斯海軍,怎么這么“費”航母啊?
事實上,“庫茲涅佐夫”號的一身病,多半是“閑”出來的。
原本,90年代初的那幾年,“庫茲涅佐夫”號在俄軍軍演和日常訓練里的出現頻率還是可以的。并且開出去訪問過敘利亞和馬耳他,屬于俄軍新時代的一張“體面”的名片。
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因車臣戰爭的消耗和之前的經濟大崩潰,俄羅斯海軍預算愈發吃緊,“庫茲涅佐夫”號被無奈的閑置了。
1996年4月到1998年8月間,“庫茲涅佐夫”號只參加過一次大型巡航演習,其余時候的訓練頻率,還不到之前的1/5。
進入21世紀,普京上臺后,又開始重啟海軍建設,“庫茲涅佐夫”號再次受到重視。
然而,由于荒廢的太久且疏于維護,這時候的“庫茲涅佐夫”號已經處于了半廢棄狀態。
因為無力養護,艦上蒸汽管幾乎破裂,70%以上的設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發電機動不動就撂挑子。
僅有的24架蘇-33艦載機只有7架處于“工作”狀態,妥善率低得連海軍年報都不好意思公開。
費了很大勁,花了差不多四五年的光景,俄軍終于把“庫茲涅佐夫”號給鼓搗的能開出去用了。艦載機逐步恢復了飛行訓練,短期出海航行次數也不斷增加。
只是,大多數時候,與它相關的報道似乎都比較尷尬。
“庫茲涅佐夫”號不是正在船廠進行大修,就是在準備維修的路上;或者是阻攔索老化斷裂,造成傷亡事故;再者就是它那驚人的滾滾黑煙,以至于被戲稱“不用雷達就能探測到的航母”等等。
你看,這是2016年10月,俄海軍派出以“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浩浩蕩蕩的奔向東地中海的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經過英吉利海峽時的場面。遮天蔽日的黑煙引來了全球的嘲笑。
2017年2月,抱病出征的“庫茲涅佐夫號”又吐著黑煙一路踉踉蹌蹌地開了回來,“咣當”一下,停到了波羅的海的摩爾曼斯克造船廠,開始大修。
再后來,就是2019年12月12日,維修中的“庫茲涅佐夫”號突發火災事故,導致3人死亡、12人受傷。事故中航母過火面積超過600平方米,甚至把船塢都給燒廢了。
大火后,得先把船塢修好,才能接著修航母,還相當很費勁的。
“庫茲涅佐夫”號的重新歸隊,變得愈發遙遙無期。此后就再未傳出過它的什么消息和動向。
直到這次,俄軍居然打算不修了。
對于這個決定,俄羅斯媒體引援俄海軍高層的原話說——“早該拆了賣廢鐵!修好了也扛不住反艦導彈,就是死要面子浪費錢”。
甚至,即便不考慮錢的問題,按照俄羅斯目前的工業能力,也確實難以支持“庫茲涅佐夫”號的修復,以及它的日常維護工作。
要知道,原蘇聯的六個大型軍用造船廠,有三個均位于烏克蘭。
蘇聯不復存在后,莫斯科方面失去了蘇聯唯一的航母建造基地——尼古拉耶夫州的黑海造船廠, 以及艦艇動力來源——曙光機械聯合體。
要說這個黑海造船廠,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源自18世紀末的沙俄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
1789年,按照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指示,女皇的生活兼事業“伴侶”——波將金元帥親自選址了南布格河的黑海入海口,舉重金興建造船廠。
此后,黑海造船廠就一直屬于沙俄/蘇聯最大的造船廠。
沙俄/蘇聯的西部的海岸線非常碎片化,其在歐洲方向分為黑海、波羅的海和北極三個部分。北極方向的航行難度最大;波羅的海航道又狹窄,鄰國眾多。
再看黑海方面,那個位于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雖然位置關鍵,但同時也全面暴露在了宿敵——土耳其的眼皮子下面,缺乏安全感。
這么一捋,沙俄/蘇聯地緣環境最好的造船廠,就當數尼古拉耶夫州的黑海造船廠了。
沙俄時期,這里是全俄最重要的主力艦造船廠。蘇聯則延續了沙俄的地域選擇,不斷強化黑海造船廠的建設,挖掘了能容納300米級別的船塢,建成了全蘇聯最大的8萬噸級船臺和900噸級大型龍門吊。
從1960年代起,該船廠先后承接了蘇軍四型共九艘航母的建造任務,幾乎做到了平均每三年就有一艘下水的頻率。
沒成想,蘇聯居然說垮就垮了。
這就有了咱們看到的開頭的那一幕。馬卡洛夫痛心的提示“黑海造船廠再也造不出航母了”。
在那段歲月中,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日子都不好過,由于資金斷絕,船臺上、船塢里的一大批艦艇停建。一部分被拆解后當成廢鐵賣掉換錢;另一部分找不到買家的,就只得泡在水里慢慢生銹。
特別令人唏噓的當屬已經建成超30%的排水量高達8萬噸的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這也是蘇聯時代規劃的噸位最大、最先進的航母,是核動力與常規動力混合推進的設計)。
經過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商議,“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被直接拆解,材料由急需用錢的俄烏兩家平分。
除了缺錢,對俄羅斯而言,另一個很窘迫的問題是,因為包括航母建造基地的幾個最重要的造船廠和配套船塢都分給了烏克蘭。俄羅斯這邊別說是造新航母,就連“庫茲涅佐夫”號的日常維護維修,都成了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到這兒有人會說了,讓俄軍接著打,奪下尼古拉耶夫州,接著用黑海造船廠不就行了嗎?
這還真不行。
因為,早在2018年7月3日,黑海造船廠就被烏克蘭政府宣布破產了。
還是馬卡洛夫他老人家的一語成讖。這個黑海造船廠,沒了蘇聯,就什么也不是了。
在接下來的30多年里,歸了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居然都沒能給自己完整的造出過一艘船艦。有個烏克蘭海軍的58250護衛艦項目,15年間先后重啟了兩次,最終隨著黑海造船廠的破產也沒了下文。
咱們目前能看到的有關58250護衛艦的資料,依舊還是圖紙。
更悲催的則是完成度已超過95%的烏克蘭號巡洋艦(蘇聯時原名“共青團員號”),居然也無緣入列烏克蘭海軍——烏克蘭既沒錢將其建造完畢,更沒有足夠的實力為它組織一支護航艦隊。
原本,因為承接的是蘇聯體系,維持黑海造船廠的主要就是俄羅斯方面的訂單。
結果,隨著第二次顏色革命,俄烏徹底反目,黑海造船廠無奈的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直到2018年7月3日,官宣布破產,企業注冊信息被撤銷,完全死透。
宣布破產前,船廠內的大量設備、廠房被拆除,由幾個寡頭低價收購(這就是典型的“國有資產流失),人員則被買斷工齡后遣散。這個曾經輝煌無比的前蘇聯航母制造基地,如今只剩下一些殘敗的廠房和廢棄的船艦,宛如一個巨大的“建筑垃圾場”....
到這兒,有人可能又會問了,咱們中國造船能力全球NO.1,為什么俄羅斯不找中國修航母呢?
很明顯,這就涉及到了所謂的“政治尊嚴”和軍事技術保密相關問題了。
可是,淪為聯合國五常唯一一個沒母艦的國家,難道不有損“政治尊嚴”嗎?
事實上,還是那句老話,“庫茲涅佐夫”號就是修好了,又能有什么作為呢?
畢竟,俄羅斯跟美國不同,沒有遍及全球的軍事基地,軍事活動主要都是在自家門口折騰。唯一的一個看似需要航母遠洋支持的敘利亞基地,也隨著阿薩德政權的覆滅開始回撤...
加之,俄羅斯周圍都是封閉的邊緣海,這樣的海域,一些常規戰艦+核潛艇,差不多就夠用了。
非常有限的軍費,還得緊著俄烏前線花。燒錢的大航母對于現在的俄軍而言,確實不太實用。
更何況,這么多年來,“庫茲涅佐夫”號多數時間都在維修中,俄軍也早已適應了無航母可用的狀態。
可以說,“庫茲涅佐夫”號的悲歌,正是俄羅斯國運的縮影:技術斷層無法修補,財政失血難以逆轉,而政治自尊,終成壓垮巨艦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還是那句老話,“三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這個說法,可不是憑空編出來的。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
建立一支成熟的陸軍,是一個現實要求;
建立一支成熟的空軍,是一個需要實現的奮斗目標;
建立一支成熟的海軍,進行海陸空體系化作戰,則屬于這個世界上99%的國家想都不敢想的夢。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