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容易,回來難。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民航業
01
這兩天,我看到路透社一則關于“英國航空和中國政府要免簽”的新聞報道,頗為有趣。
近日,英國航空一位高管在上海公開表示,希望中國把英國公民納入30天免簽政策的國家名單,以此來增加中英航線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自去年暫停北京—倫敦航班以來,英航就一直在觀望。
而中國這邊,免簽政策的擴容動作也確實在持續推進,截至今年6月,中國的30天免簽政策已經覆蓋了55個國家。
但偏偏,里面沒有英國。
去年,英國護照持有者雖然被納入了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但對更看重本國客流的外航來說,這遠遠不夠。
也正是在去年10月,英國航空暫停了飛往北京的航班。
當時,他們用詞很講究,不是“suspend”(停飛),而是“pausing”(暫停)。
說得體面,像是一次短暫的冷靜期。
在發給旅客的郵件里,英航還特意寫明:“我們仍將提供每日飛往上海和香港的航班服務。此次航班暫停僅涉及2024年11月至2025年11月之間的航班安排,我們會對航班運營時刻進行持續評估。”
說白了,就是在給自己留后路。
由此,這一次站出來喊話的,是英航而不是英國政府,就比較耐人尋味。
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家歐洲老牌航司對回歸北京市場,其實有一定的迫切需求。
畢竟,北京—倫敦航線已經飛了44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中歐直飛通道,承載著兩國旅客不少回憶。
與英航類似,去年“停航中國部分航線”的幾家外航,走的時候都留了同樣的“活話”。
去年7月,澳航以“國內出境游需求低迷”為由,暫停了上?!つ岷骄€。
他們也說:“將繼續密切觀察澳中市場,在需求恢復后返回上海。”
到底觀察得怎么樣了?沒人知道??傊?,一年過去了,石沉大海。
去年11月,北歐航空也停止了哥本哈根和上海之間的航班運營,彼時,聲明里說:“中國仍是北歐航空的重要市場,公司將積極監測形勢,看是否有機會恢復?!?/p>
話術聽著像離婚冷靜期,但我們都知道,別聽他們怎么說,要看他們怎么做。
實際情況是,北歐航空把僅有的4架長途空客A350客機放在了歐洲—北美的“跨大西洋航班”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相繼停航的,還有英國維珍航空的上?!獋惗睾骄€,漢莎航空的北京—法蘭克福航線。
這些外航離開的方式,都很體面,但共同點是至今都沒有再恢復那些關閉航線的半點意思。
02
外航們去年離開的時候欲走還休,到底是逢場作戲還是內心真實?
應該說,兩者都有。
我身邊一位某外航高管朋友N總在這個行業干了二十多年,他有著幫數家外航關閉中國航線的經驗。
N總和我直言,外航不但進入中國民航市場,退出也是要和民航總局做出申請的 。
“其實你不申請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走就行,但是有朝一日再想回中國市場可就沒那么容易了?!?/p>
而在這個行業里,沒有任何一家境外航空公司會公開宣布“我們永遠不再飛中國”。
可你要問他們是不是現在就要回來?
大概率也在難為人。
N總提到,去年一家外航退出航線的時候,最初提交的理由寫得“太實在”。
“需求低迷,飛一次虧一次”。
結果,打回去重寫了,理由得含蓄點。
畢竟,行業需要體面。
然后,大家都學會了同一套話術,“積極監測形勢”、“密切關注市場”、“保留未來恢復的可能性”,或者干脆關了就關了,秘不發喪就好,讓媒體自己去解讀。
但實際上誰都明白,這些話跟“以后常聯系”、“有時間請你吃飯”差不多意思,重點還是得看中國市場到底啥形勢。
而坦白講,中國的出入境客流還沒有完全恢復。
這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N總說,今天的中國出入境市場,和五年前完全不同了。
過去,是所有外航拼命在中國市場做宣傳,誰都想拉更多中國游客去歐洲、去美國、去澳洲。
那時候的生意邏輯很簡單,“只要開航線,就有中國人坐?!?/p>
而現在,更多航空公司在自己國家投入營銷預算,琢磨怎么把外國游客帶到中國來。
一進一出,天平徹底翻了個面,背后,是中外游客消費觀念的轉變,也是游客心態的變化,更是全球航空網絡的重構。
可就算中國在努力放寬外籍游客入境條件,恢復速度依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
據北京市文旅局統計,截止今年6月,美國入境恢復率僅45.24%,德國恢復56.19%,英國57.9%,法國也只有53%左右。
小紅書網友“路過的小紅薯在UBR”制圖
上海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上海統計局和新華網的數據,今年1-5月,歐美、澳洲的入境客流恢復率約在2019年全年的20%到36%之間,恢復到疫情前任重道遠。
這種背景下,英航在上海公開喊話也就不難理解,簽證不松,需求不來,航班也飛不動。
此外,影響中歐、中美航線的,還有地緣政治的老問題。
俄烏戰爭,封鎖了大片俄羅斯空域。
以色列、印度等空域又因為局勢不穩,時不時也會出狀況,一旦要繞飛,距離就更長,成本就更高,飛機利用率就更低。
這種情況下,那些無法飛越俄羅斯的航空公司,自然在成本線上被中國同行拉開差距。
所以,不是外航不想回來。
而是此時此刻,回來的邏輯成本太高,性價比太低,機會窗口還沒到。
03
外航離開了中國市場,空中的格局幾乎立刻被中國航司填補。
中歐、甚至中美的航線,已經是中國航司的天下。
根據OAG的數據,僅在去年大量外航撤出的11月,國航的歐洲航線座位數就比2019年同期多了24%,東方航空更夸張,座位數比五年前增加52%,海南航空直接拉到快翻一倍,增長89%。
在歐洲航司還在猶豫要不要回來時,中國航司已經用一張張新航線,把“天空的空位”全部占滿。
再到今年,國內航司們的跑馬圈地還在繼續。
以東方航空為例,今年6月16日,從上海浦東開通了飛往日內瓦的新航線,接著6月20日,又開通了每天飛往米蘭的航班,7月17日,再次增加了哥本哈根的航線,每周三班。
國內航司這波操作,把一條條空缺的航線全都踩在腳下,直接鋪開了新的空中通道。
不過,看看這些新開航線的數據,我們也不能忽視背后的一些挑戰。
數據顯示,中國航司不斷擴張國際航線,但它們的盈利情況卻沒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根據中國民航局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中國民航的運輸生產增長了,但經濟效益卻有所回落。
我們就拿代表性的三大航來說:
國航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20.44億元; 東航的虧損為9.95億元; 南方航空也虧了7.47億元。
說到底,外航離開后,中國航司的確占據了空中市場,但錢還是沒賺到。
另外,中國航司們擴張的方式,也引來了不少外航的抱怨。
比如,去年漢莎航空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洲航空公司與中國及波斯灣航空公司存在“極為不公平的競爭”。
為什么這么說?
漢莎方面的解釋是因為中國航司受益于低成本、高補貼,這些政策使得它們在國際航線上的價格非常具有競爭力。
而漢莎等外航除了高成本,還面臨更加嚴格的稅費和監管規定。
對于中國航司而言,短期的低票價大戰或許能贏得市場份額,但擴張再多航線,開設再多新航點,如果收入不能跟上,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殘酷。
如今,那些離開的外航尚未回來,中國航司已經開始自己卷自己,未來能否在這片空白的天空中走得更遠,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那些關閉中國航線的外航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