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河流最容易干涸的時期,在2023年7月,山西有位釣友曬出了一段視頻,記錄了他們那里河道干涸后的場景,發出去之后引來眾多網友的羨慕。他在視頻配文中幽默地說這可怎么辦?要不加點蔥姜蒜吧?
視頻一開始就展示了在干涸的河床上擠滿了魚,連石頭縫里都塞滿了魚。這些魚似乎剛被困住不久,還有幾條在扭動掙扎,但大部分已經不動了,但看起來還很新鮮。作為釣友,看到這場面怎么可能只是看看呢?
從視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魚的特征,它們的體長只有幾厘米,身體細長扁平,腹部圓圓的,背部是灰黑色,魚鰭是淺灰色,腹部是銀白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黑色條紋延伸到魚尾,魚尾根部有灰色斑點。它的魚頭是錐形,嘴巴尖尖的,略微向下。
從這些特征來看,它很可能是拉氏鱥,在我國各地水域都有分布,民間也叫它柳根子、土魚、柳條魚等。視頻后面還拍到了在一個狹小的水坑里密密麻麻擠滿了魚的畫面,這些魚雖然逃到了有水的地方,但也只能擠在一起勉強求生。
看到這個場景,網友們都不淡定了,紛紛留言說這種好事怎么輪不到我們?后來大家變著法子追問具體位置,這位釣友雖然給不少留言點了贊,卻始終不肯透露地點。
更氣人的是,他還在評論區曬出了一張滿滿一大盆油炸小魚的照片,看著就很香的樣子!后來,大家又在評論區討論起了魚的價格,安徽網友說這種魚曬干了能賣60元一斤,杭州網友表示活魚在他們那里要100多元,河南網友也跟著說確實值這個價。
其實,人工養殖的拉氏鱥是比較便宜的,就跟普通的魚一樣,差不多十幾元一斤,但野生的就不一樣了,有些地方能賣到80元一斤,如果曬成魚干的話,價格會更高,賣到100元一斤也不算夸張。
拉氏鱥是一種小個頭的淡水魚,一般也就長到15厘米左右,是鯉魚家族的成員。它們在我國東北、華北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地方都能見到,國外則生活在蒙古和俄羅斯。
從它們生活的地方就能猜到這種魚喜歡冷一點的水溫,而且對水質要求挺高的,愛待在干凈的山澗小溪、湖泊或者河流上游水流平緩的地方。雖然它們適應能力不錯,但對水質變化特別敏感,所以可以通過觀察它們來判斷水質環境好不好。
拉氏鱥平時主要吃水里的昆蟲幼蟲、藻類、浮游生物和一些植物碎屑。別看它們小,在維持水域生態平衡方面可是重要角色。它們一次能產500到1500顆卵,只要5到7天就能孵出來,3個月就能長到兩三厘米。很多大魚和水鳥都愛吃它們,所以拉氏鱥在食物鏈中是很關鍵的。
在90年代,東北一些地方開始嘗試人工養殖這種魚,剛開始還得去野外抓魚苗,大小不一養起來很麻煩。后來人工繁殖技術成熟了,就能按大小分開養,還會混養一些鰱鳙,這樣能更好地利用池塘空間。現在養得好的話,一畝池塘能產400到600斤,最高甚至能達到2000斤。
總的來說,這段干涸河流擠滿拉氏鱥的視頻既展現了自然饋贈的豐富,也反映出了生態系統的脆弱。未來,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讓這種小魚既能維持生態功能,又能滿足市場需求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生態問題。它們雖然是一條條小魚,但它們的生存狀況會反映出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