鳤魚和鯮魚、鳡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劍客,這個稱號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為它們都是長江里的頂級掠食者,二是因為它們的體型都長得像劍一樣。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鳤魚又多了一個稱號,叫做長江最神秘生物,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少見了。
鳤魚現在的處境非常危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把它列為了極度瀕危物種,在我國環保部和中科院發布的瀕危物種名單里,它也是極度瀕危的。在湖南、江西兩省,它也被列為了重點保護魚類。每次有人在長江里發現鳤魚時都會成為新聞熱點,可見它有多么稀罕。
今年5月,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傳來一個好消息,他們在贛江峽江段發現了一條鳤魚!當時科研人員正在開展本土魚類資源調查工作,自從長江開始禁漁后,每次調查都讓人特別期待,因為這幾年禁漁效果顯著,長江流域經常能發現一些珍稀魚類。
這條鳤魚是在峽江大壩下游1公里處被發現的,它體長37.5厘米,重276克,雖然這個頭在鳤魚里不算大,但它是近20年來,在贛江水域第一次發現鳤魚的蹤跡!這個發現讓科研人員非常興奮。
鳤魚的體型是流線型的,側面比較扁,看起來像一把銀色的劍。它的魚鰭分布得很特別,背鰭長在身體中間,邊緣不規則,腹鰭在背鰭正下方稍微靠前的位置,臀鰭延伸到了尾鰭,尾鰭分叉明顯,并且尾鰭的下半部分更長,這樣的魚鰭讓鳤魚游得飛快,速度能達到每小時60公里。
鳤魚的嘴巴又尖又長,微微上翹,里面長著很多鋒利的牙齒,一看就是兇猛的獵手,它的體長最大能長到1米長,體重可達20斤,這種體型放在淡水魚里也算是大家伙了。
鳤魚長得特別慢,至少得4年才能成年,再加上它們是洄游性魚類,需要從湖泊逆流而上到長江產卵,所以在長江大開發時期,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恢復起來也比別的魚更困難。
另外,由于鳤魚實在是太美味了,引發了漁民的瘋狂捕撈,什么絕戶網、電魚這些現在明令禁止的手段,在當時都是家常便飯。在這樣瘋狂的捕撈之下,鳤魚差點就滅絕了。
數據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954年的長江里還能撈到1.2萬噸鳤魚,但到了2010年連10噸都撈不到了,短短幾十年數量暴跌99.9%,這數字夸張得像編的,但確實是很殘酷的現實。
在2020年,長江啟動了十年禁漁政策,這項政策不僅是為了避免長江里無魚可撈的困境,更是要給長江生態一個全面修復的機會。沒想到短短五年時間,就出現了很多令人驚喜的變化,一些瀕臨滅絕的魚類開始重現生機。
以鳤魚為例,在2022年,科研人員在洞庭湖拍到了數百條鳤魚產卵的珍貴畫面,這是30年來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鳤魚自然繁殖!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宜昌江段,有監測數據顯示鳤魚的出現頻率從原來的0.3‰大幅上升到4.7‰。這些跡象都表明,這種珍稀魚類正在悄悄恢復自己的種群。
禁漁政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效,關鍵在于它不是簡單禁止捕撈,而是采用了多管齊下的治理方式,有改善水質、人工增殖放流、修建魚道等。雖然成效顯著,但生態恢復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讓鳤魚等珍稀物種真正擺脫瀕危狀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行。
總之,十年禁漁計劃并不是長江生態保護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這項政策讓長江得到了寶貴的恢復時間,讓瀕危魚類有了喘息的機會。不過禁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建立長效機制,確保人類活動與長江生態和諧共存。希望在十年禁漁結束后,我們能在長江中見到更多野生魚群活動的場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