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專家建議年輕人付費上班” 的話題登上熱搜,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在大眾的認知里,上班是付出勞動換取報酬,可如今卻出現了付費上班的建議,這聽起來十分荒謬。而這,并非專家第一次發表令人咋舌的言論。此前,面對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的現象,就有不少專家站出來指責,說年輕人 “懶”“沒擔當”“自私自利”,全然不顧年輕人的實際困境 ,一味將責任歸咎于他們。
在這些專家眼中,年輕人似乎成了社會問題的罪魁禍首。可他們是否真正了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又是否設身處地為年輕人考慮過?事實上,當下的年輕人,光是養活自己就已竭盡全力。
“專家們,請聽聽我們的心聲”
如今,不婚不育在年輕人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民政部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 610.6 萬對 ,與 2023 年的 768.0 萬對相比,減少了 157.4 萬對,下降了約 20.5%,創下近 40 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生育率也持續走低,2024 年全年出生人口為 954 萬人,人口出生率為 6.77‰,遠低于人口更替水平 。單身人口數量則不斷攀升,2024 年,中國單身人口已經超過 2.4 億,預計 2025 年將突破 3 億大關 。
身邊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我的大學同學曉妍,今年 30 歲,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她工作努力,業績出色,本應在職場上大展宏圖。然而,面對婚姻和生育,她卻充滿了恐懼。曉妍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常常被工作占據。高強度的工作讓她身心俱疲,根本無暇顧及個人感情生活。就算偶爾有相親的機會,也因為工作繁忙而不了了之。在她看來,結婚生子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事業追求,回歸家庭,承擔起照顧家庭和孩子的重任,這是她無法接受的。
還有我的表弟宇軒,畢業后進入一家創業公司。創業的艱辛超出了他的想象,不僅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還要應對資金短缺、人員流動等各種問題。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他,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結婚生子了。他常說:“現在的我,連自己都養不活,拿什么去組建家庭、養育孩子?”
重壓之下,愛與繁衍成了奢望
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真的是他們的錯嗎?事實上,在這一現象背后,是年輕人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
(一)經濟壓力:難以承受之重
如今,結婚成本越來越高,從彩禮、婚禮到婚房,每一項都讓年輕人望而卻步。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普通家庭結婚成本平均在 28.6 萬元左右(不含房車) ,這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在一些大城市,結婚成本更是高達百萬甚至數百萬。彩禮方面,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婚禮費用也不容小覷,一場中等規模的婚禮,包括婚慶公司、婚宴、婚紗攝影等,花費通常在 10 萬元以上。而婚房,更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以北京為例,2025 年 5 月,北京二手房均價為 62810 元 / 平方米 ,一套 80 平方米的房子總價就超過 500 萬元。即便付得起首付,后續的房貸也會讓年輕人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除了結婚成本,生育和養育孩子的成本也讓年輕人不敢輕易生育。從產檢到孩子出生,各項費用加起來就不少。孩子出生后,奶粉、尿布、早教等費用更是接踵而至。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費用成為了最大的開支。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學費、補習費、興趣班費用等,讓家庭的經濟壓力不斷增大。有人粗略計算過,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基礎路徑(公立教育 + 國內大學)的成本約為 80 萬 - 180 萬元 ,這對于許多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二)職場困境:無暇顧及婚戀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年輕人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超長的工作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任務,讓他們身心俱疲,根本無暇顧及個人感情生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達 48.5 小時 ,較法定周工時 40 小時超出 21.25%。在一些互聯網公司、金融行業,“996” 甚至 “007” 的工作模式已成為常態。
為了保住工作、獲得晉升機會,年輕人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周末也常常加班,連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結婚生子了。在這種情況下,婚姻和生育對他們來說,成為了一種奢侈。
(三)觀念轉變:追求自我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年輕人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實現和個人價值的追求,對婚姻和生育有了新的認識。在他們看來,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而是一種可以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更加追求自由、獨立的生活,他們希望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再考慮婚姻和生育的問題。他們認為,婚姻生育可能會束縛自己的發展,限制個人的自由和空間。因此,他們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事業發展中,享受單身生活的自由和快樂。
(四)社會環境:安全感缺失
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對年輕人的婚戀觀產生了重要影響。高離婚率讓年輕人對婚姻產生了恐懼,他們害怕自己也會陷入不幸的婚姻中。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離婚率已高達 41% ,這一數字讓人觸目驚心。身邊離婚案例的增多,讓年輕人看到了婚姻中的矛盾和痛苦,從而對婚姻產生了不信任感。
此外,社會對單身的包容度越來越高,也讓年輕人覺得單身生活同樣可以過得很精彩。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因為單身而受到社會的壓力和歧視。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單身,而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解決之道,在于理解與改變
(一)社會支持:政策助力
面對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的現象,指責和抱怨毫無意義,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政府和社會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條件,緩解他們的經濟和生活壓力。
在經濟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降低房價,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同時,提供生育補貼、育兒津貼等福利政策,減輕家庭生育養育孩子的經濟負擔。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嘗試發放生育補貼,如長沙對符合條件的二孩、三孩家庭分別給予 1 萬元、2 萬元的育兒補貼 ,這種做法值得推廣和借鑒。此外,還應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和醫療費用,讓年輕人沒有后顧之憂。
在就業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針對年輕人的崗位。同時,加強對職場環境的監管,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減少超長工作時間、高強度工作任務等現象,讓年輕人有時間和精力去經營自己的感情生活和家庭。
(二)觀念更新:尊重選擇
除了政策支持,社會觀念的更新也至關重要。我們應摒棄傳統的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等觀念,尊重年輕人的自主選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結婚生子,還是單身生活,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理解。
社會應營造一種包容的氛圍,讓年輕人不再因為不結婚、不生孩子而受到歧視和壓力。媒體也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宣傳正確的婚戀觀和生育觀,傳遞正能量。比如,通過報道一些幸福的單身生活案例,讓人們看到單身生活同樣可以豐富多彩;宣傳一些夫妻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共同追求事業發展的案例,改變人們對婚姻生育的傳統認知。
時代困局中的年輕人與未來
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并非他們主觀上的選擇,而是在現實的重重壓力下,做出的無奈之舉。他們并非 “懶”“沒擔當”“自私自利”,相反,他們在努力奮斗,為自己的未來拼搏。他們渴望愛情,向往家庭,也期待著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孩子,可現實卻讓他們望而卻步。
面對這一現象,專家們不應一味指責,而應深入了解年輕人的困境,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能夠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自由地選擇婚姻和生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年輕人重新燃起對婚姻和生育的希望,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地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