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伏天的臨近,各地醫院中醫科紛紛推出相關特色服務,除了被大家所熟悉的三伏貼,還有另外一種冬病夏治的中醫傳統療法——三伏灸膏肓備受關注。
“我可能是長得太瘦了,平常就體寒怕冷、手腳冰涼的,我這種情況適合做三伏灸膏肓嗎?”“我有支氣管炎,醫生建議用三伏灸膏肓做輔助治療,今天特意來看看。”近日,在威海市立醫院中醫科(田村院區)有不少前來咨詢三伏灸膏肓的市民。
醫生為患者治療。威海市立醫院供片
當形容一個人病的很嚴重時,人們常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成語,這里說的膏肓其實是人體上一對重要的穴位。膏肓穴是人體膀胱經上的一個大穴,取穴時呈坐位或俯臥位,雙手交叉緊抱雙肩,使肩胛骨充分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左右各一)。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盛贊:“膏肓俞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灸膏肓穴具有扶元培本、調理臟腑、通行氣血、順接陰陽之功,尤其對難治性疾病、病久而虛的臟腑虛損性疾病有效。可增強患者自身抵抗力,改善慢性疲勞綜合癥等各種虛勞慢性疾病,無病者可強身健骨,體弱者助體康復,尤其是鼻炎、失眠、上熱下寒、體虛易感、頭暈目眩、肢體倦怠、神經衰弱、慢性疲勞、不孕不育、濕疹、蕁麻疹、內分泌失調、哺乳期及產后汗多體虛等各類疑難雜病。
依據冬病夏治理論,在三伏天進行膏肓保健灸,能增強體內的陽氣,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和治療冬病的目的。威海市立醫院中醫科醫生田裕豪介紹,三伏灸膏肓大補虛損,可改善久病體虛、羸弱消瘦、神疲乏力(五勞七傷),還能養肺調心,可調理慢性咳嗽、氣喘、肺氣不足、心慌心悸,在促進氣血運行,消散深伏臟腑經絡的風寒濕邪及瘀血等通達陽氣方面也有顯著療效。“膏肓穴應用十分廣泛,是調理多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關鍵穴位,夏季艾灸此穴,可借天時之陽祛除最深層的寒濕瘀滯。但這個穴位比較隱蔽,針不方便扎進去,手也難以按到,想要活動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艾灸和自我鍛煉。”
“膏肓穴位于背部,自行操作難度較大,對比居家操作,專業醫護人員定穴更加精準,能確保熱力深透,且督灸覆蓋面積更大、藥物滲透更深,可顯著提升溫通經絡的效率。”田裕豪提醒,三伏灸膏肓兩三天后可能出現腸鳴矢氣增多,肚子會發出咕咕響的聲音。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腹部或身體發涼、微汗或噯氣等現象,多屬正常反應,注意保暖避風即可。
威海市立醫院中醫科(田村院區)已開展督灸療法多年,該項目作為中醫特色外治法,通過艾灸督脈脊柱段及兩側關鍵腧穴(包括膏肓穴),綜合發揮經絡、藥物與艾灸的多重作用,可實現“益腎通督、溫陽散寒”之效。這個夏天,不妨趁“熱”打鐵,讓傳統中醫為健康保駕護航!
連寧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