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3日中午,WTT美國大滿貫女雙決賽,王藝迪/蒯曼3-2險勝孫穎莎/王曼昱,這場對決五局比分咬得死緊,誰都沒能輕松帶走比賽,最后定格在11-9的第五局逆轉,話說回來,冠軍是拿到了,但賽后采訪現場直接“翻車,反而成了這場比賽的最大流量擔當,這波熱搜,蒯曼和王藝迪是怎么都跑不掉了。
先說正事,這場女雙決賽本身含金量不低,一方面,孫穎莎和王曼昱的組合本就是國乒最頂級的雙打配置之一,經驗和配合都在線,另一方面,蒯曼年僅21歲,剛剛在美國公開賽上收獲了女雙和混雙兩冠,這種高光表現直接讓她在2028洛杉磯奧運會的資格競爭中占得先機,女雙項目重新歸入奧運正式項目,才是背后真正的“大新聞,對蒯曼這種“黃金左手來說,無疑是天降利好。
比賽進行到決勝局,蒯曼在7-9落后時連續下球,最后兩分用變節奏制造對手失誤,直接帶走比賽,細節上說,這種關鍵時刻能頂住壓力,說明她心理素質和場上判斷都在逐漸成熟,王藝迪也并非“躺贏,全場配合和溝通都很到位,兩人組合雖然沒有“莎昱名氣大,但這場打得夠硬核,該有的逆轉、該有的破防都給大家貢獻了,球迷看得過癮,這才是國乒內戰該有的樣子。
但你說比賽本身有多大爭議,其實還真沒有,雙方技術水準和競技狀態都在線,更多的焦點其實在賽后的采訪環節,主持人先問王藝迪,蒯曼在一旁等著,鏡頭沒出什么岔子,輪到蒯曼時,主持人用英語發問,直接把話筒塞到蒯曼嘴邊,蒯曼一臉茫然地看向翻譯,現場氣氛已經有點小尷尬,后面主持人反應過來,趕緊讓翻譯補刀,勉強挽回局面。
問題來了,蒯曼回答說自己第一次來美國參賽,整個過程都很享受,然后順口一句“我跟迪哥每一場都打得很艱難嘛,現場觀眾瞬間騷動,蒯曼也意識到自己“嘴漏了,把王藝迪叫成了“迪哥,等于無意中把隊內的“昵稱帶到了直播現場,這種場外八卦一瞬間成了全場最大看點,王藝迪也被逗笑,舌頭都吐出來了,氣氛徹底活躍,蒯曼自己更繃不住,第二次笑場,直接“哈哈哈傳遍全場,主持人一臉懵,但也只能陪笑,誰讓這是現場最真實的反應。
你說這個“迪哥叫法有什么大問題嗎,其實真沒有,江蘇本地人把女孩兒叫“哥的傳統早在《紅樓夢》里就有,鳳哥兒、巧哥兒不都是這么來的,現實生活中,干練、靠譜、有老大氣質的女生被叫“哥,本身就是一種認可和親昵,王藝迪在隊內被妹妹們這樣稱呼,也算是氣場和實力的體現,不必過度解讀成什么“性別標簽或者“內部派系,更重要的是,這種氛圍下,隊員彼此信任、溝通到位,正是中國女乒能持續強勢的關鍵。
但話說回來,蒯曼賽后的“嘴漏確實挺真實,這種場面其實很少在國乒這樣高度職業化的隊伍里出現,往常大家都習慣了板著臉、照本宣科,難得見到小將真情流露,網友看了也會覺得親切,畢竟大家都更愿意看到運動員有血有肉、有小失誤、有大笑場,這才不像AI寫的稿子。
再回到比賽本身,這場勝利對于蒯曼來說意義重大,畢竟美國大滿貫賽本身就是奧運周期的試金石,能在這種大賽里拿下女雙和混雙雙冠,等于提前給自己在洛杉磯奧運會競爭中加了不少分,團隊層面上,王藝迪和蒯曼的組合也證明了國乒女雙的厚度和多樣性,不再是“一家獨大或者“老將打天下,而是有新生代不斷上位、敢打敢拼,這種內部良性競爭,才是中國乒乓球持續在世界范圍保持統治力的底氣。
至于王藝迪被叫“迪哥這事,社交媒體上已經開始各種梗圖、二創齊飛,球迷也一邊調侃一邊點贊,場外熱度甚至蓋過了比賽本身,這一波算是“意外之喜,讓大家記住了王藝迪的另一面,也讓蒯曼的真實和可愛贏得更多路人緣,哪怕是笑場和嘴漏,也比千篇一律的官話有趣多了。
綜合來看,王藝迪和蒯曼這組女雙的表現已經足夠“點贊,場上能逆風翻盤,場下能放下包袱大笑,既有實力也有性格,正是國乒新一代球員該有的樣子,冠軍是硬道理,笑場是人情味,兩者兼得,才是球迷最想看到的“活著的冠軍。
展望未來,蒯曼這半年成長速度肉眼可見,21歲已經能在大賽決勝局頂住壓力,王藝迪則用“氣場帶動全隊氛圍,這對組合能否在奧運周期穩定輸出,關鍵還得看后續的配合和心理調節,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國乒的女雙,不缺冠軍,也不缺故事,最難得的,是她們敢真情流露,這樣的隊伍,才值得所有人點贊。
最后說一句,蒯曼年少不識愁滋味,就讓她一直這么快樂下去吧,國乒需要冠軍,也需要這樣的“迪哥和“笑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