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視新聞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朝鮮元山機場,開啟對朝訪問。這是他繼7月在馬來西亞先后會見中國外長王毅、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后,短時間內展開的又一關鍵外交行動。拉夫羅夫此行目標明確——參加第二輪俄朝外長級戰略對話。此次選擇元山作為落腳點,暗藏玄機。這座朝鮮東部日本海沿岸的沿海城市,6月底剛舉辦過旅游區揭幕儀式,朝鮮領導人與俄羅斯駐朝大使馬采戈拉共同出席,釋放出兩國關系持續升溫的信號。
普京(資料圖)
從時間線看,拉夫羅夫的行程緊湊且針對性強。7月在馬來西亞,他先與中國外長討論烏克蘭、伊朗核問題及雙邊合作,強調落實元首共識、加強多邊平臺協調;轉天又與美國國務卿舉行50分鐘會談,但被外界評價“僅有坦誠交流,無實質突破”。關鍵時刻,特朗普怒斥普京,可以看出特朗普被普京的態度搞破防了?
這些動作串聯起來,指向一個核心:俄羅斯正通過外交布局對沖美國壓力。拉夫羅夫訪朝并非偶然——去年他首次訪朝時,兩國已就軍事協作達成共識;普京隨后訪朝,進一步夯實政治互信。此次“直飛”朝鮮,更像是對美國近期動作的回應。
美國那邊也沒閑著。美軍“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紐波特紐斯”號首次停靠冰島雷克雅未克港口。要知道,2023年冰島雖授權美核潛艇在不帶核武器前提下短暫停留,但此前僅用于離岸維修,從未真正進港。此次停靠不同尋常:冰島距北極海域僅一步之遙,這類核潛艇能攜帶“戰斧”導彈,覆蓋俄北方艦隊活動區域,戰略威懾意味濃厚。
普京(資料圖)
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對烏政策的反復。7月1日,五角大樓以“軍火庫存不足”為由暫停對烏部分軍援;7月7日,特朗普改口稱“已批準運送更多防御性武器”;8日內閣會議上,他再次強調“正在運送防御性武器”。這種“先停后送”的操作,表面看是特朗普兌現“迅速結束戰爭”的競選承諾,實則另有算計——參議院早有對俄制裁法案(對俄能源產品征500%關稅,次級制裁支持俄能源的外國公司),但因共和黨高層拖延未表決。特朗普此時釋放“考慮支持制裁”的信號,既是為談判增加籌碼,也是給國內軍工復合體遞臺階。
俄羅斯對美國的“小動作”早有預判。普京7月與特朗普通電話后明確表示“俄不會放棄既定目標”,佩斯科夫8日更直接警告:“向烏提供武器只會延長沖突,美對俄制裁非法且損害雙方企業。”這種強硬態度,源于俄軍在戰場的實際進展——7月10日凌晨,俄軍對烏境內131個軍事目標實施精準打擊,涵蓋指揮所、彈藥庫及機場等關鍵設施,宣稱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等遠程武器。戰場優勢讓俄方有底氣拒絕讓步。
普京(資料圖)
再看中俄協作。王毅外長與俄羅斯外長交換了烏克蘭、伊朗核問題意見,強調在東亞、上合、金磚等多邊平臺協調。這種合作不針對第三方,卻客觀上形成對美西方壓力的制衡。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動作能否推動局勢轉向?從短期看,俄烏戰場難現突破——俄軍占據裝備與兵力優勢,烏方依賴的美援時斷時續;美俄談判同樣陷入僵局,特朗普既想“體面結束戰爭”,又受制于國內政治與軍工利益,政策搖擺不定;朝鮮則通過深化與俄合作,擴大自身戰略空間。
長期來看,局勢可能更趨復雜。俄羅斯通過“聯朝抗美”“強化北極存在”擴大反西方聯盟;美國若通過對俄制裁法案,可能迫使俄加速去美元化,深化與中東、亞洲國家的合作;中國則通過多邊機制對沖風險,維護地區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