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消息,2025年7月12日,在“空軍一號”狹仄的機艙里,特朗普面對記者的追問,一改往日對華強硬的姿態,突然拋出“可能訪問中國”的表述。這耐人尋味的“可能”二字,如同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外界對中美關系走向的新一輪猜測——當這位曾揮舞關稅大棒的政治人物開始展現訪華熱切期待,背后究竟是何盤算?
回溯至2017年,特朗普首次對華揮舞關稅鐮刀,掀起了中美貿易爭端的巨浪。而如今,經過數輪艱難談判,美國雖在2025年展現出大幅降低對華關稅的姿態,卻仍執意保留最初加征的部分額度。這頑固的保留項,無聲地宣告著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并未真正松動。 經濟牌面上的拉鋸,深刻映照著戰略博弈的本質。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急切并非無跡可尋。當年競選時,他曾向選民夸下海口——上臺后百日之內必訪中國以“重置”中美關系。如今期限早已成為過去時,他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中方并未因其口頭上的示好而軟化立場。貿易沖突由美方挑起,其解決方案也只能由美方親手奉上。誠意不足的隔空喊話,終究敲不開北京的大門。
更棘手的問題在于:若特朗普真踏上中國土地,他的國務卿魯比奧能否同行? 這位在議員時期就屢屢觸碰中國核心利益、挑動臺灣問題的政客,至今仍在中國依法制裁的名單之上。特朗普明知如此卻仍選擇魯比奧執掌外交,其釋放的戰略信號不言而喻——對華強硬底色未變,當下的“溫和”更像是一種戰術迂回。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特朗普“中美關系有所改善”、“中國在貿易上公平”的溢美之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7月9日的記者會上,以十二字真言淡然回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十二個漢字背后,是中國對中美互動邏輯的清醒界定:任何雙邊關系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平等與誠意的基礎之上。
另有記者提問:美國政府7月8日宣布,美國將開始限制中國公民及其他所謂“外國對手”在美國購買農田,理由是出于國家安全考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毛寧表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剝奪特定國家機構和公民購買土地和房產的權利,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最終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我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將經貿投資問題政治化。”
魯比奧(資料圖)
美國政治人物似乎陷入一種認知困境:一面期望維系其所謂的優越地位,甚至不惜通過無理限制中國公民購地等歧視性政策(如7月8日美方新政)來制造隔閡;另一面又故作姿態尋求溝通。這種既要霸道又要對話的矛盾邏輯,在特朗普“可能訪華”的試探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走秀,而非基于尊重的真誠對話。
中美關系的僵局,從來不是技術性問題,而是方向性問題。特朗普的“可能”訪華與中方的十二字箴言,在2025年仲夏形成鮮明對比。歷史反復印證:唯有放下零和博弈的執念,真正以“相互尊重”校準航向,“和平共處”鋪就道路,“合作共贏”界定終點,太平洋兩岸的巨輪才能避開暗礁,駛向真正穩固的未來。 這場大國關系的重塑,考驗的從來不是言辭的藝術,而是戰略的誠意與歷史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