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遇到好幾個客人,咨詢我一些產品能不能買,就遇到幾乎一樣的情況。
如一個客人,拿了個某金融機構給他的產品宣傳單,上面推薦的某某理財,號稱年化收益4%+,問我能不能買。
我一看,就是個典型的債券型產品,但是玩了個統計游戲。
即如果你從3月初,債券下跌的那個大坑,精準抄底算,的確年化有4%+:
但如果從年初開始算,今年的均值也就年化也就1.5%左右:
其實監管去年就頒布了相關規定,要求展示全周期業績,就是為了防止這種“統計科學”。
另一個客戶也是類似的情況:
老南讓他自己算下,買入后持倉到現在的年化收益。
結果,果不其然:
02
當然,我倒不是想表達,這些產品絕對不能買,而是要對未來持有的收益,有一個客觀的、精準的預期。
一方面,我們在去年底的《2025年如何理財》,以及年初的《央媽重拳維穩,聊下債券和紅利ETF》中,都明確提醒過:
如果你買的債基,是一年以上長期配置的,且接受年化2%多一點的回報,也就別折騰了,放著就好。
債券過去兩年的好日子基本也結束了,隨著收益率快速下滑,資本利得的收益已經透支了未來,未來也就可憐的票息收入了。
現在25年半年過去了,債基截止上周五,均值回報僅0.73%,算成年化也就1.46%,所以如果你的預期還是3%、甚至4%,那肯定這會非常不爽。
但另一方面,我們之前也反復提醒,21年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結構化轉型的大周期,這個周期沒個至少8-10年,是走不出來的。
那在這個階段,你持有的房產、各類金融資產、收入等,沒減少,就跑贏很多人了,如果整體年化還有個2%-3%的增長,這個周期結束,就跑贏更多人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你是需要主動降低投資收益預期的,而不是還拿21年之前的投資回報率,去選產品。
這樣只能降低風險控制的標準,信用下沉,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也因此,前陣子看到這個新聞:
其實挺感嘆的,P2P大面積暴雷都快10年了,各種非法集資暴雷也不少了,咋還有人信日息1%,還能被騙走上百億?
對于家庭理財而言,把各類資產、各類策略的預期收益、回撤風險搞清楚,其實就成功一大半了。
難就難在,P圖太多,P的還太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