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11次登上春晚的舞臺,是當之無愧的“小品王”。
“陳佩斯”三個字,早已成為中國喜劇的巔峰符號。
從一連“吃”了五碗的《吃面條》到《主角與配角》到《警察與小偷》,再到《王爺與郵差》。
每個作品至今仍是觀眾心目中的經典。
他年少成名、鋒芒畢露,卻不愿同流合污,最終事業受創,遭遇低谷,一個優秀的喜劇藝人淪落到以種樹為生。
如今,71歲的他攜帶《戲臺》再次讓世界對他另眼相看,用盡半生滄桑打磨一部“笑中帶淚”的巨作。
他的堅持、他的付出以及他的理想,讓整個娛樂圈為之“沉默”。
從“小品王”到“種樹為生”
提到陳佩斯,無數人會為之感到惋惜。
1984年,陳佩斯與朱時茂首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吃面條》進入觀眾的視野,通過無實物的表演,將觀眾逗得捧腹大笑。
陳佩斯通過精準的肢體語言和細膩的表情管理,非常真實地演繹出了從“餓”到“撐”的全過程。
更是通過燙嘴、咀嚼、吞咽、打嗝、吃撐等反應,讓觀眾看到了他好像真的在吃面條。
自從這個小品火了以后,陳佩斯與朱時茂也被大家所熟知,從而奠定了在小品界的基礎和地位。
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還有《主角與配角》,更是成為經典。
當然還有《警察與小偷》,上來就“自報家門”,這滑稽的表演方式情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吊兒郎當的陳佩斯,“慣犯”到穿上警服,從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到逐漸“入戲”,尤其是那件不合身的衣服,更加增添了喜劇色彩。
不得不承認,陳佩斯在喜劇方面確實非常有天賦。
他年少成名,又逐漸成為小品界的“大師級”人物,他有著遠大的抱負和創新思維。
直到1999年,與央視的糾紛,讓陳佩斯的藝術生涯戛然而止。
由于未經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同意便將他們的小品VCD售賣,一怒之下,陳佩斯與朱時茂與央視打了一場官司,最終陳佩斯、朱時茂勝訴。
再加上當時因為陳佩斯的一些創新型建議被屢屢否認,以及演出時頻繁出現舞臺故障和對春晚創作限制的失望。
還有陳佩斯那個不愿攀附權貴、趨炎附勢的性格,讓他決定與央視分道揚鑣。
雖然他堅持了自己的本心,但他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自從與朱時茂一起離開央視后,他的事業遭遇低谷、屢屢碰壁。
無奈的他,最終選擇與妻子一起去鄉下種樹賣石榴。
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最無光的日子,妻子特別理解他,知道他熱愛演藝事業,有很多的理想還沒有完成。
在種了幾年樹后,他的妻子決定還是支持他,實現他的理想。
把家里所有的積蓄都拿了出來,讓陳佩斯放開手腳,大不了就從頭再來。
特立獨行的倔強與堅守
陳佩斯的成功,當然離不開背后默默支持他、鼓勵他的妻子,他沒有選擇當下潮流、賺錢的行業。
而是一頭扎進了話劇里,創辦了大道喜劇院,繼續深耕于演藝事業,同時他也培養了更多有夢想、有追求的優秀新人演員。
可,話劇并不能一蹴而就,他需要常年的堅持和沉淀。
同時他也不斷思考“喜劇究竟是什么?”
陳佩斯覺得,能夠帶給觀眾笑,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他也因此不斷鉆研、摸索,甚至還移植了電影中的喜劇元素,他不斷地絞盡腦汁制作包袱,就是想要讓能夠帶給觀眾快樂,觀眾能夠發自內心地笑。
只有這樣,他覺得,這一路走來,怎樣都值。
隨后,他投入了全部身家,才有了《陽臺》《戲臺》《驚夢》,他攜帶巨制重新回到戲劇的舞臺。
尤其是《戲臺》,是陳佩斯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戲劇作品。
深受觀眾喜愛的一部舞臺劇,每次都是座無虛席,全國進行了300多場演出,甚至還有海外的多次演出。
受到了觀眾一致的好評。
看到觀眾對大家的認可和支持,陳佩斯也由衷地高興,他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而且每一個演員,哪怕是幕后的工作者,他們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所以《戲臺》火,是應該的。
71歲歸來,讓娛樂圈沉默
如今,在短視頻平臺擁有1000多萬粉絲的陳佩斯,并沒有像朱時茂那樣,成為一名帶貨主播。
反而繼續在影視劇、話劇行業里前行。
今年他將帶著《戲臺》從舞臺劇走向電影院,前些年他也曾嘗試拍過電影,像《太后吉祥》《好漢三條半》等,但口碑和票房一般。
直到2025年,這部《戲臺》融入了陳佩斯大量的精力,不僅投入了巨大的資金,而且各個方面他都追求精益求精。
電影比話劇更需要挖掘人物的內心,了解角色更深層次的性格特點以及角色的尊嚴與掙扎。
如話劇版《戲臺》中,侯班主“三跪”的場景,對于已經70歲的陳佩斯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演出了300多場,但他依然咬牙堅持著。
為的就是要做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讓自己不留遺憾。
而影版的《戲臺》,陳佩斯用更加細膩的感情來演繹侯班主,在拍戲的時候,他看回放,看著看著自己就哭了。
身邊的人看到他,雖然一句話沒說,但都理解他為何而哭。
陳佩斯坐在椅子上,哭得泣不成聲。
可能是因為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還有未能實現的抱負。
當看到這個眉毛和胡子都花白的男人,想想他的一生,不禁讓人感慨,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初心,他很自豪又慶幸地說過:自己是“干凈”的人。
哭過后,他自己慢慢走了出去,看到他落寞的背影,突然會感覺心酸。
大家都知道,他哭的原因是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有對角色命運的悲情觸動,侯班主的經歷和他本人非常相似,這種“戲如人生”的共鳴,讓他很難從角色中抽離出來。
那時,他就是侯班主,侯班主就是他。
同時也有對藝術尊嚴的堅守,他的一生經歷過大起,也經歷過大落,但始終不變的是對藝術的堅持。
陳佩斯的這種精神,71歲還能像年輕人一樣的拼勁兒,讓世界對他刮目相看,同時也讓娛樂圈“沉默”。
劇中有笑點,也有淚點,恰恰成就了《戲臺》中,笑中帶淚的深刻力量。
對于71歲的陳佩斯來說,《戲臺》這部電影可能是他最后執導的一部電影,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力求能夠交出一份自己滿意,大家也滿意的答卷。
7月17日,《戲臺》大幕拉開,這場藝術與生存碰撞的荒誕大戲,值得每一位觀眾走進影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