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塞文河畔,20層樓高的核反應堆安全殼孤懸在半空,生銹的鋼筋像荊棘般刺向陰沉的天空——這里本該是歐洲最大的核電站,如今卻淪為造價460億英鎊的“鋼鐵墳場”。
而萬里之外的中廣核總部,工程師們正調試著“華龍一號”新機組的參數,屏幕閃爍的藍光映著一條冷峻的備注:“欣克利角C項目終止,資源轉投漳州核電”。
這場跨越十年的博弈,用4500億人民幣的撤資賬單寫下一行鐵律:今日的中國,絕不接受一邊吃飯一邊砸鍋的買賣!
2025年5月21日,法國電力集團(EDF)向股東遞交的血淚賬本震動全球!
造價飆漲155%:欣克利角C核電站預算從180億英鎊暴增至460億英鎊(約合4500億人民幣),工期從2023年拖到2031年——這意味著英國納稅人每天要為拖延支付214萬歐元利息。
技術崩盤現場:安全殼焊接合格率從98%暴跌至63%,法國工程師被迫返工12億英鎊,歐美團隊互相推諉導致效率驟降40%。
致命資金鏈斷裂:EDF為英國項目投入36億歐元,收入僅34億歐元,陷入“越建越虧”的死循環。
而這一切的轉折點,正是2022年英國那場“政治自殺”:在美國施壓下,英國政府強行收購中廣核持有的賽茲韋爾C核電站股份,更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方踢出欣克利角C項目。
時任首相約翰遜曾放話:“英國能源不需要中國參與!” 結果僅過三年,英國《金融時報》哀嘆:“當初驅逐中企省下的錢,還不夠填補如今超支的零頭!”
中廣核的撤離猶如推倒多米諾骨牌,讓英國深陷三重絕境!
其一,產業鏈集體逃亡
設備商割肉離場:日本三菱重工終止供應反應堆壓力容器,德國西門子撤走儀控團隊,導致關鍵設備價格暴漲300%。
人才加速流失:EDF被迫從加拿大空運焊工,時薪高達98英鎊仍無人應聘,英國本土核電工程師轉行率激增57%。
其二,能源危機迫在眉睫
老核電站退役潮襲來,英國2025年面臨40%電力缺口,政府被迫重啟已關閉的煤電廠,電價半年暴漲50%7。環保組織怒斥:“碳中和承諾淪為全球笑柄!”
其三,國際資本聞風而逃
2024年韓國電力公司放棄承接項目,直言“英國已成投資黑洞”;美國西屋電氣更戲稱:“接盤欣克利角?不如把錢扔進泰晤士河!”
當英國在政治操弄中沉淪時,中廣核的撤資決斷換來三記絕地反殺!
首先是國內核電大提速!撤資資金火線注入福建漳州核電,推動“華龍一號”機組建設周期縮短14個月,2025年上半年并網發電量超三峽水電站同期7。中核集團總工程師王壽君透露:“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已達95%,英國卡脖子成最大助攻!”
其次是新興市場全面收割!阿根廷項目搶灘:中阿合建阿圖查三號核電站,采用華龍技術,造價僅為欣克利角的1/3;東南亞能源包抄:接手印尼雅萬高鐵供電工程,132臺原供英國的盾構機轉場爪哇島,工期縮短半年。
最后是技術壁壘碾為齏粉!英國禁用的華為5G技術,反促成中國核電工業互聯網突破——漳州核電站控制室用5G毫米波實現微秒級故障響應,比歐美同類系統快200倍!
回望這場災難,三個致命誤判釘死英國核電棺材板!
誤判一:錯把技術依賴當施舍
欣克利角項目原依賴中廣核EPR反應堆技術,該技術可使核電站抗震等級提升至福島事故的3倍。英國趕走中方后,EDF自研系統屢次宕機,被迫用膠帶固定電纜接頭。
誤判二:迷信“價值觀同盟”能填坑
英國原以為美日歐會伸出援手,現實卻狠狠打臉:美國拒絕對EDF開放《通脹削減法案》補貼;日本東芝因福島陰影拒絕技術共享;歐盟要求英國先支付360億歐元“分手費”才談合作。
誤判三:低估中國反制決心
當中方宣布撤資時,英國商務大臣夸西·克沃滕曾輕蔑表示“很快能找到新伙伴”。結果三年間,17國企業考察后全部搖頭離場。
倫敦金融城分析師一針見血:“他們忘了中國手握全球75%核電建造產能——踢走最大金主兼施工方,根本是商業自殺!”
所謂撤資硬核,實則是大國博弈的成人禮——當英國為政治站隊親手拆掉反應堆,中國已用自主技術點亮萬家燈火;當4500億賬單變成世紀爛尾的恥辱柱,東方巨輪早已駛向星辰大海。
背信者終將被時代拋棄,正如泰晤士河的落日,再輝煌也照不亮明天的路。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