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資源作為現代工業體系的核心支柱,其戰略地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
2025年4月,在國際貿易環境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中國針對特定稀土品種及相關制成品啟動出口管制機制。這項政策調整立即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此次調控對印度造成顯著沖擊,尤其在稀土供應鏈領域。
該國工業制造企業發出緊急預警,指出關鍵稀土儲備可能不足維持三十天運轉,強烈要求盡快與中國展開對話,以恢復穩定的原料供應渠道。
面對國內產業界的迫切訴求,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在7月13日開啟訪華行程。這是印度外長五年來首次正式到訪中國,這次訪問能否帶回印度期盼的答案?
坐擁寶山難自給
印度制造業最近籠罩著一層憂慮情緒,汽車零部件領軍企業的高管們神情凝重,工廠裝配線的運行節奏逐漸放緩,而癥結竟然出現在地殼中的稀土元素上,尤其是電動汽車驅動系統不可或缺的永磁材料。
根據印度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數據,該國擁有690萬噸稀土儲量,位居全球第三位。這份資源稟賦本應成為重要優勢。但現實情況卻令人失望,印度在全球稀土產量中的占比長期低于1%。
安永咨詢公司專家阿比吉特·庫爾卡尼一針見血地指出,技術差距與基礎設施薄弱如同兩道枷鎖,嚴重制約著印度稀土開發潛力。
在這種局面下,印度制造業不得不依賴外部供給維持運轉。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加工基地,中國自然成為印度難以繞開的合作伙伴。
從電動車電機到風力發電設備的關鍵部件,中國制造的釹鐵硼磁鐵已成為印度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智庫GTRI報告顯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近九成商品,包括閥門、軸承、電動機甚至辦公用品,實際上都處于印度自主生產能力范圍之內。
然而現實卻是,連普通消費品都需要進口,更不用說高端的稀土加工產品了。當這種"工業維生素"的供應出現危機,印度工業基礎的薄弱環節徹底顯現出來。守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卻要四處求助,這種窘境該如何破解?
中方調控收緊,印方生產吃緊
今年四月,中國對釤、釓、鋱等七種核心稀土元素及其磁性制品實施出口限制。印度汽車零部件協會隨即發布紅色警報,指出從中國進口稀土磁鐵已變得異常困難。
壓力很快反映在生產線上,印度知名汽車零部件制造商Sona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維韋克·辛格向媒體透露,五月至七月期間,月產量呈現連續下滑趨勢。
這家年產22萬臺牽引電機的企業,如今遭遇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業內人士透露更嚴峻的情況:若現狀得不到改善,多家車企的生產線可能在八月全面停工,距離斷供警告僅剩一個月時間。
這種情況深刻揭示了印度產業結構的根本性問題,盡管中國多年保持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1384億美元。
但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接近千億美元大關,且筆記本電腦、太陽能板、抗生素等80%的關鍵物資依賴中國供應。
隨著中國調整出口策略,印度產業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面對一個月倒計時,印度廠商的緊迫感迅速轉化為實際行動,尋求和解的呼聲日益高漲。
印度汽車制造商聯合會主席維韋克·維克拉姆·辛格發出警示,除非能夠與中國達成某種形式的諒解,使磁鐵供應恢復正常,否則應對危機的選擇將非常有限。辛格的觀點反映了印度業界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
短期內緩解困境的出路,似乎只能寄希望于中印之間的談判桌。印度政府顯然也注意到這一信號,時隔五年,外交部長蘇杰生展開訪華之旅,業內普遍期待能在稀土出口管制及恢復直航等問題上取得進展。
與此同時,一場推動本土產業復興的努力正在加速推進。印度計劃投入250億盧比支持本土稀土磁體產業發展,Sona等企業已明確表示將積極參與。
更大規模的本土稀土增產計劃更是規劃了350億至500億盧比的投資額度。
雖然辛格承認研發無稀土替代方案需要6到9個月時間,但其團隊已經開始著手解決效率與成本難題。不過,產業分析人士對此類發展路徑持謹慎態度,辛格坦言建立本土稀土產業不是可以小規模試水且無需激勵就能發展的項目。
從匱乏的技術積累到構建完整產業鏈,印度需要跨越的不僅是資金障礙,更是人才、工藝與時間構成的巨大挑戰。
莫迪總理在金磚國家峰會上強調保障關鍵礦產供應的重要性,暗示這場資源自主運動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當技術研發遭遇時間壓力,外交接觸便承載了更多期待,蘇杰生此行能否為印度產業爭取到喘息空間?
雙軌并進破困局
7月13日,印度外長蘇杰生抵達中國,主要參與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外長會議。此次訪問具有特殊意義,是五年來印度外長首次正式訪華。
清華大學研究員錢峰敏銳觀察到,這次訪問釋放出雙邊關系持續緩和的重要信號。
據印度媒體報道,一份聚焦務實合作的突破性清單已在準備之中,其中稀土出口限制與恢復直航被列為重點議題。
更長遠的目標在于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推動人文交流正?;?,互派記者、民間往來等印度關心的問題或將納入討論范疇。
知情人士透露,這次訪問不僅旨在促進雙邊關系正?;矠槟峡偫砜赡茉诮衲昵锛驹L華參加上合峰會鋪路?;仡櫧隁v史,中印關系曾在2020年邊境對峙后跌入低谷。
轉機出現在2024年10月達成的邊界巡邏協議之后,此后雙方外交、國防高層互動逐步恢復熱度,今年1月印度外交秘書訪華,6月防長辛格與國安顧問多瓦爾相繼來華,邊境和平成為核心議題。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林民旺分析,中印關系改善的關鍵仍在印度自身。其政策的不穩定性既受國內政治影響,也會隨中美關系變化而調整。
當產業界的生存危機遇上外交層面的審慎探索,這場圍繞稀土的博弈已悄然融入中印關系回暖的整體格局。
印度汽車產業面臨一個月斷供的倒計時,690萬噸稀土埋藏地下卻無法轉化,折射出新興工業化國家在高端產業鏈上的攀登之難;中國一道出口管制令引發跨國供應鏈震蕩,凸顯全球產業生態的深度互聯。
而印度廠商急切的求和意愿與政府內外兼修的突圍策略,從百億盧比的產業投資到外長五年來首度訪華,無不傳遞著務實精神。
蘇杰生天津之行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只是爭取幾噸磁鐵的臨時通行證,更在于探尋一種可持續的競爭合作關系。當發展需求遭遇資源現實,和解從來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認清彼此實力后的理性抉擇。
主要信源
印度制造商:只有與中國和解,才能拿到稀土——澎湃新聞將赴天津出席上合會議,釋放中印關系緩和信號,印度外長時隔五年訪華——環球網2025-07-14印度:若稀土永磁體短缺問題得不到解決,汽車生產或將中斷——觀察者網2025-07-07印度外長時隔5年首訪華,印方期待兩大議題獲突破——直新聞2025-07-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