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 CEO 都在發出提醒,說 AI 將來會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可是英偉達的黃仁勛不單純的這樣認為。
他不止把 AI 看作一場變革,更稱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平衡器」。AI 能賦能普通人,也能激發全人類的創意。
他直言:如果這個世界缺乏創意,AI 當然可能帶來失業;但如果我們有源源不斷的新點子,AI 提升的生產力反而會推動整個社會向前走。
英偉達市值達到 4 萬億美元,圖片來源:appeconomyinsights.com
據路透社報道,黃仁勛將在 7 月 16 日于北京舉行媒體吹風會。這是他帶領英偉達沖上 4 萬億美元市值之后的首次亞洲亮相。
而在這場會面之前,他剛剛接受 CNN 主持人 Fareed Zakaria 的專訪,聊了很多關鍵問題:
中美 AI 技術競賽是否應該封鎖對方?中美誰先到達頂峰重不重要?AI 會不會讓你變笨?我們是不是正在失去工作,還是即將迎來更多新機會?
這一期對話信息量拉滿,值得每個關心 AI 和自己未來的人看一眼。下面是我們整理出的重點摘要:
太長不看版:
不用封鎖中國,適得其反:
黃仁勛直言,對中國搞技術禁令沒有用,反而會逼出替代方案。中國的 DeepSeek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一半的 AI 開發者都在中國,想讓美國技術成為全球標準,就不能排除他們。
AI 可能會讓一些工作消失,但也會創造新崗位:
前提是我們有「新想法」。只要人類還有創意,AI 提升的生產力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加速器。如果沒有新的創意,「生產力會下降」,這可能導致更少的就業機會。
別怕 AI,去用它:
黃仁勛建議大家主動擁抱 AI,ChatGPT、Gemini、Perplexity、Grok 他都有在使用。他認為,AI 會讓你變聰明,而不是變傻。他還說,NVIDIA 的每一個工程師都在用 AI,不用都不行。
附上訪談視頻地址:
https://www.cnn.com/2025/07/13/world/video/gps0713-nvidia-us-china-ai
https://www.cnn.com/2025/07/13/business/video/gps0713-ai-workforce-nvidia-productivity
黃仁勛(右一)接受 CNN 的 Fareed Zakaria 專訪
訪談原文,編譯略做調整。
本周,英偉達達成了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它成為歷史上首個市值突破 4 萬億美元的公司,超越了蘋果和微軟等其他科技巨頭。
這一成功源于其推動當今人工智能革命的計算機芯片。這些芯片為從像 ChatGPT 這樣的聊天機器人到機器人,再到自動駕駛汽車等一切提供動力。
我與這一切背后的關鍵人物,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黃仁勛進行了對話。他三十多年前創辦了英偉達,并一直領導著公司,我們會聊到他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看法。
誰先到達頂峰不重要,全球 50% 的人工智能開發者都在中國
首先,我想給你們分享他對美國和中國在這一領域競爭的獨特見解。
主持人:
黃先生,讓我問你關于大家都在討論的美中競賽。我想這樣問你:在過去三任政府中,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甚至是特朗普 2.0,都存在一個跨黨派共識,那就是應該通過阻止中國獲取最先進的計算能力和芯片來限制其發展。
你曾說過,這一策略適得其反。你能解釋一下你的意思嗎?
黃仁勛:
因為剝奪某國技術并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手段。而這個手段并沒有實現最終目標。最終目標當然是,美國和中國如今代表著一種獨特的關系,這是世界上很久沒有的情況:兩個強大的國家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繁榮,都希望贏得競爭。
我們希望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這種愿望沒有錯,我們當然應該為之努力。為了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就像我們希望世界以美元為基礎,使用美元作為全球標準一樣,我們也希望美國的技術體系成為全球標準。
我們為互聯網是由美國技術創造并以美國技術為基礎感到自豪,因此我們應該繼續為此而奮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吸引全球所有人工智能開發者。事實證明,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非常強大,因為全球 50% 的人工智能開發者都在中國。
因此,我們的使命,正確來說,是要確保美國的技術體系能為全球市場所用,讓包括中國開發者在內的優秀人才能夠在美國的技術體系上進行開發,從而讓人工智能在美國的技術平臺上運行得最好。
主持人:
但如果你這么做,是否也會讓中國的軍事和情報系統受益,使他們能夠利用你們的最先進的美國芯片來加速提升他們的武器能力呢?
黃仁勛:
我們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中國的軍事發展與美國不同,他們不會去依賴美國的技術來構建自己的系統。事實上,中國已經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
如果你想想看,中國已有許多由中國工程師建造并投入使用的超級計算機,他們并不需要英偉達的芯片,甚至不需要美國的技術體系來打造他們的軍事力量。
主持人:
讓我問你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誰先到達頂峰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在某種程度上,你曾把人工智能比作電力,這就像電力一樣,將會滲透到每個行業和每個地方,正如愛迪生發明了電力,蘇聯開始使用它一樣。最終,大家都會使用人工智能,特別是考慮到現在有開源模型。
假設我是一家公司,我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來提升銷售團隊的效率。我使用 DeepSeek、Llama 或 OpenAI,這些工具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最終有什么區別嗎?
黃仁勛:
我認為沒什么區別。DeepSeek R1 模型是革命性的,它是世界上首個先進的開放推理模型,已經被下載了數百萬次,全球各地都在使用它。
曾有擔憂,認為它是在中國訓練的,因此可能會有風險。但首先,沒有證據表明這一點。如果有相關證據,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調整和去除。所以,這項技術本身非常出色。它的開源性質讓初創公司、新興行業以及各國能夠參與人工智能的開發。
至于你提到的,誰先到達頂峰是否重要,我認為最終來說,可能沒什么大區別。然而,我相信,追求成為世界最優秀的技術是美國精神的核心。我們應該希望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計算技術國家。
計算機行業是美國的國寶,毫無疑問,正是我所在的這個行業是世界領先的,而計算機行業也是所有行業的基礎。
主持人:
我曾問過比爾·蓋茨,是否對中國實施禁令會促使中國發展自己的高端產業,因此是適得其反的。他表示:「是的,我認為這種做法是適得其反的。」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黃仁勛:
讓我給你舉個例子。最近對稀土礦的禁令促使美國行業迅速爭取稀土和磁鐵的獨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主持人:
所以,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那也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沒錯吧?
黃仁勛:
事實上,我們是競爭對手,但我們也高度相互依賴。我們可以在競爭中各自追求勝利。尊重競爭對手是必要的,因為他們并沒有做出我們不愿意為自己人民做的事情。
他們并沒有做出任何我們不希望為自己實現的目標。所以,我們應該去競爭,去創新,去迅速發展。
如果沒有新的創意,人工智能確實會導致失業
接下來我們繼續與英偉達富有遠見的 CEO 黃仁勛討論人工智能革命的未來。
主持人:
Demis Hassabis, 諾貝爾獎得主兼 DeepMind 首席執行官
Demis 曾說,他認為人工智能將能夠治愈所有疾病。還有一些人認為,物理人工智能將能夠與物理世界互動,像是開始移動物體等。
你對這些有什么預期?
黃仁勛:
好的,首先,Demis 是個天才,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我為他感到驕傲。
如果我們能教人工智能理解語言、圖像、視頻等內容,那么你會覺得我們也能教人工智能理解蛋白質和化學物質的意義,不僅僅是它們的結構,還有它們的含義。
就像我們能教人工智能詞匯、語法和語義一樣,我們也可以教它理解蛋白質和化學物質的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所以,剛才我描述的其實就是現在的藥物發現過程。至于你提到的物理人工智能問題,如果你能用人工智能生成一個視頻,展示一個人從廚房臺面上拿起玻璃杯。
那么現在我們都看到了像谷歌的 Veo 3 這種強大的生成模型,只要你描述剛才的場景,人工智能就能生成一個人拿起玻璃杯的視頻。
如果人工智能能生成這樣的視頻,為什么不能生成機器人拿起玻璃杯的動作呢?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可能性」的藝術。
主持人: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說,因為人工智能將會如此革命性和顛覆性,最終會導致大量白領工作崗位的消失,那些從事日常工作的人,比如會計、法律甚至咨詢行業的人,你怎么看?
黃仁勛:
我會說,如果世界上沒有新的創意,那么生產力提升確實可能會導致工作崗位的流失。
但是回顧過去 300 年、100 年,甚至 60 年的歷史,尤其是在計算機時代,生產力不僅提高了,就業也在增加。原因在于,如果我們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和可以構建更好未來的方式,那么通過提高生產力,我們就能實現這個更好的未來。
當然,如果我們處于零和博弈的世界,沒有更多的創意,只是一味地追求生產力,那生產力的提高就可能導致工作崗位的流失。
我要說的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記住,人工智能是我們見過的最強大的技術平衡器。
它能夠提升那些不懂技術的人,這一點通過 ChatGPT 就能證明。看看有多少人第一次使用 ChatGPT 時,都會從中得到幫助。
如果你不確定如何使用它,你可以問 ChatGPT:「我該如何使用你?如何提出這個問題?」它會幫你把問題寫得清晰明了,然后你就可以請它回答問題。
人工智能賦能了人們,它提升了人們,縮小了技術差距,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我 100% 確信,每個人的工作都會發生變化。我們做的工作和職位都會改變,工作內容會改變。但很可能,我的工作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做的工作內容確實已經改變,但我仍然在做我的工作。
所以,我認為每個人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有些工作會消失,但許多新工作也會誕生。我希望的是,各行各業的生產力提升,能夠推動社會進步。
現在,全球大約有 3000 萬到 4000 萬技術勞動力短缺,如果我們用機器人來填補這些崗位,那么各個行業都會發展,經濟也會增長,創造更多的繁榮和機會。
因此,我認為根本問題是:我們社會是否還有更多創意。如果有,且我們的生產力提高了,我們就能實現增長。
主持人:
而人工智能應該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創意吧?
黃仁勛:
沒錯。
我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我覺得我的認知能力在提高
在人工智能的炒作和恐懼中,很容易忽視它實際上能為你做些什么。我向英偉達的CEO黃仁勛提了這個問題。
主持人:
黃先生,大家都對 AI 很著迷,雖然他們也感到害怕。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正在進入這個 AI 的世界,我 20 歲,或者我 40 歲,我應該做什么?」你會怎么回答?
黃仁勛:
首先,要認識到這項技術是世界上最非凡的技術。它之所以現在才出現,而不是100年前,是因為我們終于能夠制造出一種看似智能的計算機,能夠產生如此廣泛的智能,并在如此大規模上運作,這無疑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
我要做的事情,我也鼓勵大家做的是,英偉達 100% 的員工都被鼓勵使用人工智能,我們所有的軟件工程師100%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我們所有的芯片設計師也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我鼓勵到幾乎是要求大家去使用它。
主持人:
你曾說過,這是「英語專業的復仇」,意思是說,現在你可以只用英語進行編程。
黃仁勛:
未來計算機的編程語言是英語,或者你選擇的任何語言,這其實并不是那么令人驚訝的事情。所以,我會推薦給任何擔心人工智能的人,去使用人工智能。你知道,ChatGPT 是非常有用的,還有 Gemini、Perplexity、Grok 等,我都在使用這四個。
主持人:
你怎么看 MIT 的那項研究?他們讓一些人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搜索,另一些人則不使用,然后最后讓他們做認知測試。
結果,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得分最差,這在直覺上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依賴機器代替你思考,那么當你被要求自己思考時,可能這些「思維肌肉」變得更慢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么做?
黃仁勛:
首先,我還沒有看到那項研究,但我必須承認,我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我覺得我的認知能力其實在提高。
原因就是因為,我并不是讓人工智能替我思考,而是讓它教我我不知道的東西,或者幫助我解決那些我自己無法合理解決的問題。
主持人:
所以不要把它當作一種「拐杖」,去替代你自己能做的事。
黃仁勛:
我不太確定人們究竟是怎么使用人工智能的,以至于讓你不需要思考,但你必須要思考。比如說,提出問題的方式,向人工智能提問的能力。
舉個例子,你今天花大部分時間在問我問題。要提出好問題是一個高度認知的技能。作為 CEO,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提問,我 90% 的指令實際上都是通過問題的形式來傳達的。當我與人工智能互動時,也是一個提問的過程,你在問問題。
所以,我認為,要提出好的問題,你必須在思考,你必須具備分析能力,必須進行推理,這樣當你從人工智能那里得到答案時,你不會只是接受它。
通常我會做的是,我會問:「你確定這是你能提供的最好答案嗎」?我從一個人工智能那里得到的答案,然后把它給另一個人工智能,我讓它批評第一個人工智能的答案。
你知道,這就像是向三位醫生求診一樣,我會問多個人工智能同樣的問題,讓它們互相對比答案,然后告訴我所有答案中最好的那個。
所以,我認為這種批評和分析過程能夠提升認知能力。因此,所有參加那些測試的人,我建議他們應用批判性思維。
主持人:
所以我們會沒事的?
黃仁勛:
我們需要保持警覺,永遠不能掉以輕心,就像我們對待任何我們興奮的事情一樣。大多數革命性的技術,事實是,工程師們都非常認真地對待它們,并且正在盡最大努力確保安全地推動它的發展。
我認為我們需要全球性的標準,我們應該討論安全問題,我們應該有像 Geoffrey Hinton 這樣的人提醒我們,技術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必須將同樣的注意力集中在推進其能力的同時,也要確保安全。所有這些都是有幫助的。
所有這些都是有幫助的。我預測,人工智能將帶來壓倒性的積極影響,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當那種情況發生時,世界將會積極應對。而整體來看,它將是壓倒性的,極其強大。
歡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暢聊 AI 產品,獲取,解鎖更多 AI 新知
我們正在招募伙伴
簡歷投遞郵箱hr@ifanr.com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項目/作品或相關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