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源市古東關街道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全速拼戰招商引資,推進國有資產深化改革,實行“社區工廠微改革”,通過租金減免、稅收優惠、場地協調等“一攬子”扶持政策,讓企業入駐低成本,發揮更大社會效益。目前,17家手工企業已成功落地投產。
在廟溝河社區的萬源市心融合殘疾人就業基地內,敞亮舒適的辦公環境里,工人們既忙碌又充實。擅長計算機操作的全神貫注于數據標注,玩具配件制作的手法嫻熟,這些員工中重度殘疾員工占多數。
萬源市心融合殘疾人就業基地員工 王康:都會互幫互助,我也非常開心,都很和諧。
基地創新實踐“一人一策”精準就業模式,根據員工身體特質與能力優勢,量身定制適配崗位。依托殘健共融的創新平臺,這里不僅為殘疾人開辟了穩定的就業渠道,更搭建起實現社會價值的廣闊舞臺。
萬源市心融合殘疾人就業基地負責人 張隆:讓他們在崗位上有穩定的收益,在原來的工資基礎上提高到200%以上。
在古馬兒社區萬源市嘉億服裝廠內,70臺縫紉機整齊排列。工人們手指翻飛間,一件件成衣逐漸成型。目前,生產車間保持滿負荷運轉,蓬勃發展的態勢盡顯產業活力。
萬源市嘉億服裝廠負責人 何棟國:我們的產品出口到歐洲、中東、美國等地,現在月均產量3萬到4萬件。
據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有一半的員工都是需要照顧老人孩子的“寶媽”。結合員工需求,企業采取柔性化的管理制度、靈活的彈性工時制,并搭配暖心的員工福利體系,讓就業與家庭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萬源市嘉億服裝廠員工 馬會:我們上班時間比較自由,上班不耽誤接送小孩,中午可以回去給老年人煮飯,很方便。
萬源市古東關街道以社區工廠微改革為抓手,成功引進玩具廠、制衣廠、洗滌廠等17家手工企業落地生根,創造就業崗位700余個,綜合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人均增收近3萬元。同時,各社區配套設立的陽光驛站、社區食堂等便民設施,可從子女教育、餐飲服務等多維度全方面保障社區職工的生活,讓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照進現實,獲得感與幸福感持續提升。
萬源市古東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薛秋艷:我們將繼續結合產業規劃開發崗位,開展務工就業信息宣傳、做好企業發展鏈條服務,讓更多居民群眾留鄉發展,增收致富。
來源:萬源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