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低空經濟成為各地競速的新賽道,陜西正憑借科教資源優勢加速布局。近期,陜西多所知名高校聯合組建低空經濟研究院的消息引發關注,這一舉措不僅是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響應,更試圖以 “產學研協同” 模式,在無人機研發、空域管理、場景應用等關鍵領域形成突破,為西北乃至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提供 “陜西方案”。
萬億風口下的 “陜西動作”:高校牽頭織密創新網
低空經濟的 “藍海” 正在加速擴容。隨著政策壁壘逐步破除、技術成本持續下降,無人機物流、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通勤、低空旅游等場景從概念走向現實,據測算,到 2030 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在此背景下,陜西以高校為支點的布局頗具深意。
參與組建研究院的高校涵蓋航空航天、自動化、信息技術等多個優勢學科領域。例如,某高校的無人機研發團隊已在高原環境適應性、長續航電池技術等方面取得專利突破,其研制的多旋翼無人機可在海拔 4000 米以上區域穩定作業,載重能力達 20 公斤,續航時間超 3 小時,在農林植保、應急救援等場景中頗具應用潛力;另一所高校則聚焦空域智能管理,開發的低空航線規劃算法,能實現多機型動態避障與高效調度,為復雜地形下的低空運營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院的核心目標并非局限于實驗室成果,而是推動 “技術 — 產品 — 產業” 的閉環。目前,已與西安、咸陽等地的航空產業園達成合作,計劃共建試飛測試基地,將高校的技術原型在真實場景中驗證迭代,加速向市場轉化。
優勢與挑戰并存:科教大省的突圍路徑
陜西布局低空經濟,既有先天優勢,也面臨現實考驗。
在優勢層面,陜西的科教資源厚度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 “硬核支撐”。全省擁有數十所高校、百余所科研院所,在航空發動機、飛行控制系統等核心領域積累深厚,為低空裝備研發提供了人才與技術儲備。同時,西安航空基地、寶雞無人機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已形成一定集聚效應,可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形成 “研發在高校、制造在園區” 的聯動格局。
此外,陜西及周邊地區的地形多樣性為低空場景測試提供了天然 “試驗場”—— 從關中平原的城市低空通勤,到陜北高原的農林巡檢,再到秦嶺山區的應急救援,豐富的應用場景能加速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
但挑戰同樣不容忽視: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陜西低空經濟的商業化進程相對滯后,應用場景的規模化落地仍需政策突破;跨學科協同機制有待完善,低空經濟涉及航空、計算機、材料、管理等多領域,需打破高校內部及校地間的壁壘;產業生態的完整性不足,核心零部件制造、運營服務等環節的企業集聚度有待提升。
從實驗室到天空:西北低空經濟的 “破局點”
陜西高校研究院的發力方向,正瞄準這些 “痛點” 尋求突破。
一方面,聚焦關鍵技術攻關,避開同質化競爭。例如,針對西北地區風沙大、溫差大的特點,重點研發耐極端環境的低空裝備;結合 “一帶一路” 建設需求,探索無人機跨境物流、跨境旅游等特色場景的技術適配方案。
另一方面,推動 “政產學研用” 深度融合。目前,研究院已聯合地方政府、航空企業啟動 “低空技術創新聯合體”,計劃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試點 “無人機 + 陸港” 物流模式,在秦嶺景區開發 “低空觀光 + 生態監測” 一體化項目,通過場景驅動技術落地與產業升級。
業內人士認為,陜西若能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有望在低空經濟的 “西北版圖” 中占據核心地位。“相較于東部的商業化先行,陜西可依托技術研發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成為低空經濟‘硬科技’的輸出地。”
從高校實驗室的圖紙,到翱翔天際的無人機,陜西在低空經濟賽道上的布局,不僅是對萬億市場的積極回應,更是科教資源服務地方經濟、參與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隨著研究院的逐步運轉,這片兼具歷史厚重感與創新活力的土地,有望在 “天空革命” 中書寫獨特的 “陜西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