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進覺民小學的校門,就是斯道廣場,遠遠望去,四株古榕蔭蔽著在舊址上修繕起來的東海書院。微風習習,枝葉低語,好似東海書院歷史傳承中代代有識之士發出的深情叮嚀。
東海書院
7月11日上午九點,嶺南師范學院“三下鄉”“流形逐光”突擊隊調研小分隊探訪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海書院,采訪了覺民小學陳樂校長。覺民講壇里,陳校長熱情、自豪地向調研隊員們講述了覺民小學的書院起源和紅色歷史。
“流形逐光”突擊隊隊員聆聽陳校長講校史(邱學海 攝)
書院根脈、薪火相傳
東海書院,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坐落于如今的覺民小學校園南側,是東海島教育的發源地,覺民小學就是在古代東海書院舊址上創辦和發展起來的。
東海書院原為本地官辦社學,經舉人何茂荷推動,東山社學改名東海學院。書院的創建,大大促進了整個東海島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提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被稱為雷州半島“四陳”之一的陳喬森和著名書畫家李實發就曾在東海書院入學。
炎涼數度,世易時遷,東海書院雖幾度沉寂,但根脈不斷,建造伊始,五經修繕。如今的東海書院,深紅梁柱,淡藍外墻,窗幾設計古色古香,內部設置了校史室、國學圖書館、書法社、茶藝室、棋藝室。覺民小學充分利用書院資源,邀請校內外專家,在書院內開展了豐富的學經典、聽講座、說報告等活動,東海書院儼然成為國學研讀和傳播的重要基地。
“每年六年級學生的畢業照都在東海書院門口拍,其他地方都不要,這個背景是最有意義的!”陳校長對東海書院的根脈認同溢于言表。
陳校長向調研隊員介紹國學圖書館(邱學海 攝)
紅色覺民、赤幟傳承
抗戰時期,東海島缺少革命領頭人,校董會因此聘請了曾在延安抗大學習的先進青年鄭星燕來東海書院擔任校長。國難當頭,鄭星燕校長將書院改名為覺民小學,取“喚醒群眾”之意,希望用教育喚醒民眾,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予將斯道覺斯民”源于《孟子·萬章》,覺民小學的先輩們以實際行動對中國古代先賢的天下情懷和士人責任進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華,并將其熔鑄在革命實踐中。鄭星燕、沈斌、黃明德等老一輩革命者先后在覺民小學宣傳革命,播撒紅色種子。自1936年起,覺民校友自覺收集馬列主義書籍,提高理論水平,把覺民小學作為革命根據地,培養了大批中共地下黨員,正是“斯道覺民”的實踐寫照。
“雖然鄭星燕校長只在我們學校呆了一年,但是發展了好多愛國青年,貢獻極大”,提起覺民小學第一任校長,陳校長滿是感慨。
新時代以來,為更好地傳承書院學脈,弘揚紅色精神,覺民小學做了一系列探索。
每年一年級新生的開筆禮上,學校都會對孩子們進行紅色革命歷史的宣傳。陳校長向調研隊員們頗為自豪地介紹:“我們有一個由高年級學生組成的講解團隊”。學校老師先對高年級學生進行革命歷史的宣傳教育,再由高年級孩子用孩子的語言向低年級孩子講述革命故事。就這樣,大樹推動小樹,小樹又推動小小樹,革命故事在校園里回響。
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學課程,而革命老前輩就是紅色歷史的“人格化”。“我們還會請革命家老校友回來學校和老師、學生面對面交流,請他們講一講當年的故事”,“一個好的氛圍,一個好的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是起很大作用的。學生來到我們校園,看到學校這么漂亮,有這么多故事可以聽,很容易就建立起認同感”。老輩校友的親口講述潤物無聲地幫新時代后輩們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實現了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
百年書院,文脈綿延;紅色精神,覺己覺民。東海島上的覺民小學繼承書院基因,發揚覺民精神,用教育實踐回答時代課題。
(終審/全光華 復審/周秀香 初審/全其斌 撰文/陳黃冰 攝影/邱學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