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難治性耳鳴辨治體會
耳鳴屬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病,也是難治病。長期嚴重的耳鳴,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同樣也困擾著醫者。由于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耳鳴仍屬西醫耳科三大難題(DDT)之一,西醫治療耳鳴病無特效方法,而中醫對耳鳴的治療,似乎情形要好得多,但久治不愈、冥頑不化者并不少見。凡久治不愈者,常法多已遍試,臨證時需醫者跳出常法,以“變法”應對。筆者治療這類難治性耳鳴,常用以下3法,簡述于下,希同道指正。
一、適時使用調氣活血法
難治性耳鳴,患者就診時常見三大癥狀:耳鳴不歇,心煩躁急,夜不能眠。
治療上,補則增煩,瀉多不應。考慮此時的心煩、不眠主要是由耳鳴不歇所致,引起耳鳴的病機和引起心煩、不眠的病機是不同的(如出于同一病機者多為易治)。
耳鳴為“先病”,心煩、不眠為“后病”,先病為本,后病為標,從治病求本原則,理應治療先病治耳鳴,耳鳴愈則心煩、不眠隨之而愈。但這類患者,耳鳴導致心煩、不眠,反之心煩、不眠又成為加重和延續耳鳴的重要因素。心煩、不眠不愈,耳鳴終不能息。推究耳鳴引起心煩躁急、夜不能眠的機理在于耳鳴不歇,擾亂氣血,氣血失調,心神失養。
此時治療唯宜調氣活血。心血得暢,心神得養,心煩、不眠可解。筆者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一般服用3劑,心煩、不眠便可緩解,耳鳴也會隨之減輕,同時給患者增加了繼續治療的信心。隨后接方辨證治療耳鳴,或更方,或繼用。如治療過程中再次出現心煩、不眠明顯,還可以再用血府逐瘀湯緩解,為耳鳴的治療鋪一坦途。這種情況下使用血府逐瘀湯不必辨其有無明顯氣滯血瘀癥,即使脈象、舌象全不支持,中醫“治發機先”理論也可支持這一用法。
典型案例
李某,女,35歲,2006年9月2日初診。患者雙耳持續性耳鳴3月余,病發于人工流產術后。西醫治以安慰劑、鎮靜劑,中醫治以瀉肝、鎮心、補脾、補腎諸法,皆無效。診見:雙耳持續性耳鳴,或如蟬鳴,或呈轟鳴,喜獨處靜居,心煩躁急,徹夜不能成眠,納食尚可,大小便調。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弦。先以血府逐瘀湯調氣和血,處方:柴胡9,赤芍12g,當歸12g,生地12g,川芎9g,桃仁9,紅花9g,枳殼9g,桔梗9g,懷牛膝9g石菖蒲9g,炙甘草3g。3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服3劑后諸癥明顯減輕,患者自述明顯好轉,上方連服3劑。
三診:病癥進一步好轉,耳鳴明顯減輕,心煩、不眠基本緩解,但近2日精神欠佳,氣力似有不足。轉用耳聾左慈丸加生黃芪治療,35劑,耳鳴息止而愈。
二、先予降濁,繼以益氣升清法
耳為人體清竅之一,清竅功能正常,有賴于正常的清陽上達,濁陰下降,所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位居中焦,為人體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不健,升降失職,清陽不能上走耳竅,濁陰不降,窒塞耳竅,耳鳴隨發。此時辨證,脾虛氣弱,升清乏力較顯,往往容易忽略濁陰不降。或謂清升則濁可降,理似可通,但臨證每見升清不利降濁,補氣更助濁陰。筆者常先以降濁以利升清,繼益氣升清。
降濁喜用溫膽湯加減,升清常用益氣聰明湯化裁。
典型案例
朱某,男,22歲,2002年9月9日初診。患者為學生,學業較重,近2年來雙耳持續性耳鳴伴聽力減退。經西約擴血管、改善內耳微循環、營養神經治療等3月余,無效。
診見:雙耳持續性耳鳴(如蟬鳴),夜晚安靜為甚,外界噪音可掩蓋鳴聲,雙耳聽力欠佳,頭悶欠清利,精神一般,納食欠佳時有惡心,大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稍顯膩象,脈細緩。
先予溫膽湯降濁處方:姜半夏12g,陳皮12g,茯苓12g,枳實9g,竹茹9g,石菖蒲9,炙甘草3g。5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耳鳴似有減輕,已無惡心,納食有增,舌苔轉薄。轉用益氣聰明湯益氣升清為主。
處方:生黃芪15g,黨參6g,葛根12g蔓荊子9g,升麻6g,赤芍9g,石菖蒲9,姜半夏9g,炙甘草3g。5劑水煎服。
三診:耳鳴進一步減輕,頭轉清利,上方去姜半夏,黨參改為9g繼服28劑,耳嗎息止,聽力基本正常,痊愈。
三、先予升清,繼以補腎聰耳法
耳為清竅,又屬腎竅。耳竅功能正常,有賴于脾健腎充。脾健則清陽上走,腎充則耳竅得養。方書中對于耳鳴的論治,每見言脾不及腎,言腎不及脾。且治脾常宜升宜散,治腎常宜降宜藏,升散不利于腎虛,藏降不利于脾虛。但臨床所見,難治性耳鳴每多見脾腎同病者,單治脾或單治腎多可見效,但終不能愈。每見治脾日久,漸生尿頻,甚或喘滿;補腎日久,漸生腹脹,大便不爽。筆者每以治脾入手,治腎收功,由治脾轉入治腎,需緩緩過渡,不宜急于求成。升清不忘下虛,補腎不忘中虛。
典型案例
張某,女,29歲,2004年6月10日初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加之工作繁重,近3個月來雙耳持續性耳鳴,影響休息、工作。經西醫治療無效特轉中醫治療。診見:體瘦面暗,乏力神疲,耳鳴不休,聽力失聰,納食欠佳,大便不調,腰膝酸困,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細緩。治療先予益氣升清,處以益氣聰明湯加減。
處方:生黃芪15g,黨參9g,葛根12g,蔓荊子9,升麻6g,赤芍9g,炒谷、麥芽各15g,炙甘草3g。5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納增,精神稍有改善。上方加仙茅6g,仙靈脾12g。7劑水煎服。
三診:諸癥明顯減輕,脈象較前有力。上方加枸杞子15g。7劑水煎服。
四診:精神轉佳,偶有耳鳴(間歇性),納可便調,雙耳聽力已復正常。由益氣升清轉入補腎聰耳為主。
處方:枸杞子15g,菟絲子15g,仙茅9g,仙靈脾12g,懷牛膝9g杜仲15g,生黃芪15g,黨參12g,雞內金12g。7劑水煎服。
五診:耳鳴已止無不適。上方每2日1劑,繼服7劑以善后。
附益氣聰明湯簡介:
出自《東垣試效方》。具有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的功效。主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暗,視物不能。
黃芪半兩(30g),甘草半兩(10g),芍藥一錢(15g),酒黃柏一錢(10g),人參半兩(10g),升麻三錢(10g),葛根三錢(15g),蔓荊子一錢半(10g)。
用法: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方由黃芪、甘草、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8味藥組成,恰能體現李東垣補中、升清、瀉陰火三大治法,是后世耳科和眼科的常用名方。清代醫家費伯雄在《醫方論》中對該方的評價是:“此方重脾胃而兼治肝腎,立意最精,但升麻似乎過重,酌減其半亦可以升清開竅矣。
后世明代張景岳將此方化裁而為“聰耳益氣湯”。
組成:黃芪30g,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各15g,陳皮10g,升麻、柴胡各6g,石菖蒲、荊芥、防風各10g。專用于治療氣虛耳鳴。
特別提醒:本文所涉及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擅自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