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卑躬屈膝,對中國揮拳咆哮——馮德萊恩,到底是哪邊的棋子?說白了,美國一加關稅,歐盟就嚇得腿軟;中國剛一還手,歐盟就破口大罵。你說這場子,還怎么玩?
時間撥回到7月12日,特朗普突然發難,宣布從8月1日開始,對歐盟和墨西哥征收30%關稅,這可不是鬧著玩。
這一刀砍下去,誰最疼?
德國汽車、法國葡萄酒、意大利皮革……直接躺地不起!
法國總統馬克龍立馬跳腳,說“強烈不滿”;德國經濟部長氣得發文,說這不僅損害歐洲,還會“波及大西洋彼岸”。
看上去,歐洲是要硬剛了?
對不起,轉頭第二天——7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突然“變臉”:
“我們決定推遲對美國210億歐元商品的報復性關稅,還是傾向于談判解決問題。”
說好的“反制”,說沒就沒了?
法國喊著用“反脅迫機制”對美國動刀,馮德萊恩:別沖動,冷靜冷靜。
這哪是“盟友”,分明是“下面喊打,上頭認慫”!
這時候你以為她會轉向中國求合作?
錯了!
她竟然在公開講話中,瘋狂攻擊中國三點,連《南華早報》都直呼:“這是一次重大攤牌。”
第一點:攻擊中俄貿易,怪中國支持俄羅斯?
馮德萊恩說:中國對俄貿易正在加劇歐洲不穩定。
說得好像歐洲從沒跟俄羅斯做生意一樣。
但現實是:德國還在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法國也在談俄烏糧食通道。
你們自己跟俄羅斯做生意沒問題,輪到中國就是“制造動蕩”?
這邏輯,能騙得了誰?
第二點:攻擊中國稀土政策,說中國違反貿易規則?
歐盟議會7月10日剛通過一項523:75的壓倒性決議,指責中國稀土管制“違法”,要求取消。
但問題來了,你歐盟到現在都沒解禁對中國的軍售,芯片、設備、技術,一個個都封著,憑什么中國要給你稀土“免費通行”?
更別提,中國并沒禁售,只是加強了出口管理,還留了不少空間。
換句話說:想買,得尊重規則。
你沒牌了還喊話中國改規則?
這不是沒腦子,而是太久沒挨過市場的毒打。
第三點:攻擊中國“產能過剩”?
馮德萊恩這次真是“出口成抽自己臉”。
她說:中國制造產能過剩,沖擊了歐洲市場。
但中國商務部一句話懟回去:“你們出口汽車和飛機幾十年,難道也叫產能過剩?”
這就好比:你家做披薩,賣得好,鄰居突然說你“產能過剩”,要對你征稅。
不是你太強,是他太菜。
而且,中國新能源車、光伏、鋰電,哪一個不是靠自己技術突破?
歐洲投入少、轉型慢,反而怪中國發展快?
這種邏輯,不僅可笑,還輸不起。
過去中國對歐盟,一直是禮來禮往,哪怕歐盟跟著美國唱雙簧,中國還是留了后手、給了臺階。
比如在中歐電動車關稅上,歐盟動手,中國立馬反擊,但外交上依然留有余地。
但現在,馮德萊恩這一番操作,等于直接撕破臉。
中國的回應也意味深長:商務部直接懟馮德萊恩,點名駁斥歐盟的“稀土”“產能過剩”等說法,態度強硬,這不是結束,是開始;外交部和商務部多次重申:合作要有誠意,不然就別談。
這意味著什么?
歐盟想兩頭通吃的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從這一輪操作來看,馮德萊恩和歐盟根本不是棋手,而是棋子。
對美國,她怕得不行;對中國,她裝得很兇。
結果,美國把你割韭菜,你也把中俄完全得罪完了。
你以為你還能兩邊通吃?現在是兩邊都沒討到好處。
更諷刺的是:馮德萊恩自己在歐盟議會剛遭彈劾,雖然沒下臺,但已經元氣大傷。
此時她本應尋求合作、修補裂痕,卻非要高調“甩鍋中國”,結果是,對外,被美國收割;對內,被議會圍攻;對華,被反制打臉。
這叫啥?
不作不死。
這一輪交鋒,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現實:中國不再一味忍讓、留面子。
誰打牌不按規矩,就別怪中國收回籌碼、翻桌重來。
馮德萊恩想扮演國際秩序的“規則維護者”,結果卻成了秩序的“雙標執行者”。
想靠“政治表演”獲取籌碼,結果反而輸了戰略信用。
“馮德萊恩,這盤棋你下到這一步,不是輸給了特朗普,也不是輸給了中國,而是輸給了你自己,幻想可以左右逢源,結果卻左右開弓,全打臉上!”
現在求中國?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