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列里·格拉西莫夫,這個名字在今天的俄烏戰場上,不再只是一個軍人。他是普京的手術刀,是俄羅斯軍隊的沉默主刀手,是把一場原本想速戰速決的戰爭,活生生熬成慢性出血的幕后操盤手。
別看他出身普通,工人階級背景,喀山人,少年時就上了軍校,坦克兵出身,一步步摸爬滾打爬進了俄羅斯軍界的頂層。不是靠后臺,是靠一身實戰履歷:車臣,他去過;高加索,他蹲過;敘利亞,他指過。
這些年,俄羅斯軍隊里混得最穩的不是拉夫羅夫那幫話筒手,而是他。
2012年11月,他被普京親自提為總參謀長。十年后,2023年1月,正式接盤俄烏戰場。那時候,前期閃電戰失敗,戰線膠著,人心浮動,他上來之后一句廢話沒說,改了打法,也改了節奏。
如果說前一任是在拿錘子砸核桃,那格拉西莫夫就是在拿手術刀刮骨頭——不求快,但要干凈。
慢刀子是怎樣磨的?
俄烏戰爭怎么打起來的,老掉牙的開場不贅述。2014年烏克蘭變天,俄羅斯順手牽羊端了克里米亞,頓巴斯開打,北約繼續東擴,普京終于坐不住。2022年2月24日,“特別軍事行動”啟動,三路大軍殺進烏克蘭,本來以為能像打格魯吉亞那樣,一擊制勝,拿下基輔,換掉政府,完事。
結果,攤上硬骨頭了。
烏克蘭沒崩,西方沒躲。美國、北約砸錢砸武器,烏克蘭硬是頂住了第一波攻勢。俄軍打到基輔,結果后勤跟不上、指揮混亂,被迫從北線撤退。
就在這時,格拉西莫夫被推了上來。他接手后沒大張旗鼓,也沒喊口號,而是干了件事:把整場戰爭節奏給慢了下來。
不是不打,是換種打法。大兵團突進這種大開大合的活兒,他不搞。他喜歡的是——磨。
一點點削烏軍的支撐點:指揮樞紐、彈藥庫、電站、水廠……炸的不是前線,是神經。打得不是軍隊,是系統。
尤其是烏東:馬林卡、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一座城一個月啃,實在啃不動就繞。打不死你,但要耗光你。
從2023年冬天起,俄羅斯的遠程打擊密度飆升。無人機、巡航導彈、超音速導彈,點穴打擊烏克蘭后方的能源系統。斷電、斷水、斷氣,搞得后方民眾日子比前線還難過。
戰場上他不急,政治上他不退。所謂“溫水煮青蛙”,格拉西莫夫理解得比誰都深。他知道烏克蘭扛不住的不是導彈,是時間。
烏克蘭想打快仗,他偏不讓你快
烏軍也不是不反攻。2023年6月,他們試圖趁夏季搞大反攻,目標是南線突破,直插馬里烏波爾。但格拉西莫夫早就修好三道防線,雷區、壕溝、鋼筋水泥,一層接一層。結果烏軍剛沖出去幾十公里,人折了、坦克炸了,沒討到半點便宜。
整個2023年下半年,烏軍天天說“進展有限”,其實就是“打不動了”。到了2024年初,阿夫迪夫卡也被俄軍啃下來,烏克蘭前線再次后退二十公里。
西方還在繼續援助,但節奏也慢下來了。武器夠,但人不夠了。烏克蘭拼到現在,基層部隊很多是五十多歲的老兵和剛上大學的小孩,訓練趕不上消耗。
而格拉西莫夫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你不崩,但你天天掉血。
仗雖小,全球都疼
別以為這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事。歐洲能源價格飆漲、糧食危機、通脹爆表,全世界都在為這場“慢戰”埋單。
俄羅斯也不好過,制裁壓得喘不過氣,SWIFT被踢,出口被封,盧布大跳水,外資一夜逃光。但格拉西莫夫不是搞經濟的,他只負責一件事:軍事可持續性。只要部隊能維持、彈藥能產出、戰線能穩住,那就接著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