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文章跟大家介紹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海軍的“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該艦火力強大、航速快,號稱是“小吉野”,并且還是日本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鋼制防護巡洋艦。“秋津洲”號算是比較成功的一艘軍艦,其設計原型是美國海軍“巴爾的摩”號防護巡洋艦,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
“巴爾的摩”號防護巡洋艦
19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越來越重要,為了保障海上運輸線安全,美國開始擴充海軍,“巴爾的摩”號就是海軍新增艦船中的一員。由于當時美國缺乏船舶設計建造經驗,因此“巴爾的摩”號采取由英國造船廠提供設計圖紙、美國造船廠再建造的方案。具體負責設計工作的是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阿姆斯特朗造船廠是全球有名的軍工企業,以火炮起家,后轉型為全球領先的軍艦制造商。
“巴爾的摩”號屬于穹甲型防護巡洋艦。穹甲巡洋艦與以往的平甲巡洋艦不同,將平面的裝甲甲板改成中間平、兩邊坡的穹面裝甲甲板,即穹甲,這種改進對軍艦水線附近舷側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相對于無防護巡洋艦和平甲巡洋艦,穹甲巡洋艦的優勢相當明顯。自從1881年智利“埃斯梅拉達”號穹甲巡洋艦在英國建成后,各國海軍都在跟進這一新型艦種,先后建造了數量可觀的穹甲巡洋艦。例如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中日雙方參戰艦船大部分是穹甲巡洋艦。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
有了設計圖紙,再與美國的造船工業結合,“巴爾的摩”號建造速度很快,1887年5月5日開工,1888年10月6日就下水了,1890年1月7日就交付美國海軍服役了。在主要武器配備上,則采用的是美國自己生產的艦炮,203毫米主炮與152毫米副炮,并沒有選擇英國阿姆斯特朗艦炮或者德國克虜伯艦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阿姆斯特朗艦炮與德國克虜伯艦炮是世界各國海軍艦炮選型時的主流選擇,當然小口徑速射炮主要選擇法國哈奇開斯。順便說一下“巴爾的摩”號的造價,大約為132.5萬美元,在19世紀80年代末可是一筆巨款。
“巴爾的摩”號防護巡洋艦主要性能:艦長102米,寬14.8米,吃水6.3米,炮盾厚114毫米,指揮塔裝甲厚76毫米,穹甲甲板厚63~102毫米,正常排水量4400噸,艦員編制386人。動力為2臺三脹式往復蒸汽機,10750馬力,雙軸,航速19節,續航力3800海里/10節。配備4門203毫米/35倍徑主炮,部署在艦艏艉的4個耳炮臺上。6門152毫米/30倍徑副炮,部署在艦體中間6個耳炮臺上。另有4門57毫米速射炮,2門47毫米速射炮,4門37毫米速射炮,2門四管諾典費爾德25毫米機關炮,5具356毫米魚雷發射管。
“巴爾的摩”號防護巡洋艦模型
從上述性能數據中可以發現,“巴爾的摩”號主副炮并沒有采用速射炮,還是老式火炮。這就是服役早的原因,晚2年服役的話,防護巡洋艦就是以配備速射炮為主了。其實早在1888年,意大利就服役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速射炮型防護巡洋艦——“皮埃蒙特”號,其滿載排水量不過2900噸,但配備了12門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其中6門為152毫米口徑,另6門為120毫米口徑。對比之下美國海軍太保守了,只配備一些小口徑速射炮用來對付敵魚雷艇攻擊。
因此“巴爾的摩”號戰力有限,都比不了“秋津洲”號。盡管“秋津洲”號標準排水量只有3100噸,比“巴爾的摩”號少了1000多噸,但配備有4門152毫米速射炮和6門120毫米速射炮,火力投射密度明顯大于“巴爾的摩”號。裝甲防護上,“巴爾的摩”號稍好一點,但談不上多大優勢。至于航速上,兩者最大航速都是19節。兩者海上單挑的話,“巴爾的摩”號勝率較低,畢竟火力差太多了。
火力配備明顯偏弱
甲午戰爭后,各國海軍從黃海大戰中總結出的一個經驗教訓就是速射炮的重要性,戰后各國海軍都在軍艦上增加了速射炮的數量,并且新造的防護巡洋艦大多是全速射炮型。美國海軍也不例外,美國海軍后來建造的防護巡洋艦也配備了大量的速射炮。值得一提的是,“巴爾的摩”號參加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在馬尼拉灣海戰中大敗西班牙殖民艦隊。雖然“巴爾的摩”號主副炮都是老式火炮,但對付弱小的西班牙殖民艦隊還是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