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蔬菜”羽衣甘藍作為舶來蔬菜,早年國內多用于出口或供應西餐廳。去年,國內新中式茶飲連鎖品牌喜茶推出“羽衣纖體瓶”單品月銷350萬杯,直接帶動國內羽衣甘藍消費占比提升,收購價從每斤的幾元躍升至20~30元。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抓住機遇,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背景下,聯合喜茶建立了規模化的羽衣甘藍零農殘種植模式。石屏縣這個曾以豆腐聞名的滇南小城,近年被列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如今也正逐漸成為高品質羽衣甘藍產區。
走進位于石屏縣異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羽衣甘藍種植基地大棚內,翠綠的羽衣甘藍葉片層疊交錯,散發著勃勃生機。“這里的高原湖泊效應帶來了獨特的小氣候,晝夜溫差達12℃,十分有利于羽衣甘藍葉片糖分的積累與葉綠素穩定。”工作人員正在采摘新鮮的葉片,“來自異龍湖的灌溉水源受3層水下森林保護,再加上當地富含有機質的特有改良型土壤,使這里產出的羽衣甘藍纖維豐富、口感更加清甜脆嫩。”
“我們配備了高標準大棚、氣象數據監測、集中灌溉系統等現代農業設施,通過應用植物源農藥、微生物菌劑等生物防控技術,以及精準施加有機肥料以實現羽衣甘藍的自然生長,確保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化學激素。”基地負責人王鵬程告訴記者,基地打造了水肥耦合系統,通過滴灌管網實現“以水帶肥”,智能施肥機能夠根據羽衣甘藍的不同生長階段調配營養配方。“基于植物營養學、微生物學、植物生態學規律,從生物學邏輯出發設計種植方案,通過數據化、可視化的管理方式,也能種出自然健康、純凈本味的羽衣甘藍。”王鵬程說。
羽衣甘藍具有葉片大、褶皺多、葉背隱蔽性強等特征,為害蟲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繁殖環境,菜青蟲、小菜蛾、蚜蟲等容易聚集在葉片背面。如何防治這些害蟲?根據羽衣甘藍的生長習性,基地制定了無化學農藥綜合防治方案。“采用納豆菌液滴澆灌、噴灑,以及其他有益微生物抑制病蟲害,同時用粘蟲板、性誘劑、黑光燈等設備防治病蟲害。今年4月,基地獲得了起源于歐洲的‘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王鵬程告訴記者,“在種植過程中,我們用溫度和水來調節管控蔬菜的生長,以礦物質肥、堆肥和有機氮肥代替化學肥料的使用,滿足羽衣甘藍對土壤環境的需求,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按需施肥,不催熟、不早采,讓羽衣甘藍的風味更加濃郁。”
伴隨著清脆的“咔嚓”聲,基地工作人員彎腰將一片片葉子摘下放入籃中。“每天上午是采摘羽衣甘藍鮮葉的時間,要逐層采摘,每株約采3~5片,葉片長度30厘米,葉片末端根莖長度還要小于5厘米,這樣的葉片用來榨汁不會苦澀。”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針對摘下后的羽衣甘藍葉片容易發黃、萎蔫等特點,喜茶聯合基地打造了定制化品質管理和運輸方案,“當天上午采摘的羽衣甘藍要從真空預冷設備完成快速降溫后,再進入氣泡清洗機進行全自動清洗,經歷又一輪分揀后完成打包,發往位于全國各地的茶飲門店。”在羽衣甘藍加工中心的車間里,記者看到裝好的羽衣甘藍包裝上均帶有溯源碼。“掃碼就能顯示基地編號、采摘日期、包裝日期等各項信息,以實現全流程可追溯。”
為了進一步對接市場,基地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直接對接市場需求,既保證農戶的收益、降低種植風險,同時也有利于市場需求方更好把控農產品原料的質量。“在市場廣泛使用羽衣甘藍作為茶飲的趨勢下,我們對自身的配方和原料品質提出更高要求,與高標準種植基地合作,實現了羽衣甘藍原料的零農殘種植,為消費者帶來了更高品質、更好風味表現的茶飲產品,同時加大對果蔬等原料種植端的把控,推動果蔬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和品質提升。”喜茶相關負責人大兵說,種植環節的管理水平升級,原料的品質才能進一步提高,讓茶飲實現自然、純凈、本味的回歸。
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