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李德志——禪意山水畫的當代突破
趙汗青·劉欣華
應安徽省固鎮縣文聯邀請,日前,我們前往固鎮,在當地書畫家張會銀、閆廣信、張保峰、王東等人陪同下,采訪了著名畫家李德志。
李德志出生于1954年,祖籍蕭縣,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先后在固鎮縣第二中學、第三中學任教,退休后往來于固鎮與深圳之間。
在當代皖北畫壇,李德志先生以“蘭花清韻”聞名,更以近幾年來的禪意山水創作引發學界關注。這位從教壇走向畫案的藝術家,正以其獨特的哲學思考與筆墨語言,在傳統山水畫的當代轉型中開辟出新境。
1
從“皖北蘭王”到禪意山水的筆墨嬗變
縱觀李德志藝術歷程,可見清晰的進階軌跡。早年他以寫意蘭花著稱,其筆下蘭葉“剛柔相濟,飄而不弱”,墨色清潤中見骨力,確如清代鄭板橋所言“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2019年百幅蘭展可謂其第一階段藝術總結。而后經黃山煙云、雁蕩飛瀑、武夷丹霞的滋養,畫家完成了從花鳥到山水的轉向。這種轉變非題材之變,實為心性之變——正如其自述“六十后始悟畫道在虛靜”。
2
禪意山水的三重美學建構
細讀李德志近年作品,可析出三個顯著特質:
1、形神觀照:其山水創作深諳“六如”之法,在“如幻如化”的意境中打破具象桎梏,讓山非傳統之山,水非定式之水,于似與不似的微妙平衡中,直抵禪家“不著相”的真諦。如《山路彎彎圖》,以淡墨層層漬染云氣,山形在虛實間若隱若現,既非全然的虛無,亦非刻意的寫實,恰如佛教“真空妙有”之境——空并非空無一物,而是含藏萬有的靈動之態,觀者于朦朧中自能體悟山水的精神內核。
2、筆墨禪機:他大膽突破傳統皴法的程式化表達,獨創“虛筆”技法,讓筆墨本身成為禪意的載體。《天涯孤棹遠》中,松針以枯筆散鋒隨性寫出,不刻意追求形態的工整,卻在筆斷意連中透出蒼勁與空靈。這種“不執著于形”的筆法,暗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筆墨所至,既是物象的呈現,更是心靈對“無住”境界的呼應。
3、空間哲學:畫面中的留白絕非簡單的空白,而是“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智慧體現。《青山覓詩》里,云氣占據畫面七成,山形僅居其三,這般大膽的空間構成,打破了“山水為主、云霧為襯”的常規。云氣的“虛”與山形的“實”相互依存,恰似般若智慧中“色空不二”的辯證——色(有形之物)與空(無形之境)并非對立,而是一體兩面,留白處的“空”反而讓山的“色”更顯深邃,引導觀者在虛實相生中感悟空間的無限可能。
3
畫中突破與文化語境中的價值
李德志的山水創作在美術文脈與當代語境中還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在二十世紀山水革新脈絡中,他區別于張大千潑彩的絢爛、黃賓虹積墨的渾厚、李可染逆光的沉郁,突破性地將禪宗思維轉化為視覺語言。《聽泉圖》系列中,泉流曲折藏機鋒,讓觀者由“觀物”轉入“觀心”,實現從“畫可見之景”到“畫可參之道”的躍升,印證了學者“當代山水需解決視覺與心性對應”的判斷。
而在圖像爆炸的數碼時代,其作品的“寂照之美”更顯珍貴。他摒棄視覺沖擊,以“平淡天真”為旨,《青山著意》系列用淺淡墨色、克制筆觸構建出溫潤安寧的意境。這種取向是對快節奏生活的溫柔反撥,既延續文人“澄懷觀道”傳統,又為當代人提供了對抗喧囂的審美路徑。
李德志的藝術探索提示我們: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需要藝術家兼具文脈深度與當代視野。其禪意山水不僅是個人風格的突破,更預示著中國畫從“視覺藝術”向“心性藝術”轉型的一種可能。正如書法家張會銀所言:“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李德志正行走在這條凈化與深化的道路上。
趙 汗 青
趙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高級記者、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駐會會長,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新媒體主管。《中國新聞雜志》副總編。2021年歌詞“我有一個夢”獲安徽省一等獎。已出版創作20萬字軍事歷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長篇作品。
劉 欣 華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英文翻譯、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區政協委員、區知聯會副會長、區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鹽城設計院安徽分院院長。現為安徽省企業文化網副總編,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主任。有千余篇隨筆、散文見諸國內外報刊網絡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