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孫燕院士長期致力于腫瘤防治,他的長壽與抗癌經驗被廣泛關注。但真正值得深入探討的是:他所堅持的抗癌運動,并不是人們普遍推崇的慢跑或太極,而是一種更具針對性、循證基礎更牢固的運動方式。
臨床觀察與研究數據都已明確,癌癥患者或高風險人群的運動干預,關鍵在于精準激活抗炎通路、增強免疫識別、改善代謝應激,而不是單純追求“動起來”四個字。
癌細胞最怕的,不是劇烈運動帶來的乳酸堆積,也不是緩慢舒展的動作帶來的放松感,而是持續中等強度、間歇性負荷、聯合認知刺激的訓練模式。
這類運動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提升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并逆轉部分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狀態。
太極和慢跑固然有益,但它們對一些關鍵抗癌路徑的激活作用并不穩定,尤其在老年人群或實體瘤患者中,其效應存在明顯個體差異。
孫院士堅持的“抗癌六式”,其實并不神秘,背后是嚴格的生理機制與干預策略支撐。這六種運動包括:動態阻力訓練、快步爬坡、間歇性深蹲、有氧舞步訓練、呼吸肌強化練習和認知運動結合訓練。
每一項都針對癌癥發生發展的關鍵通路進行干預,是目前循證醫學推薦中最具綜合效益的組合。
動態阻力訓練并不等同于傳統健身房力量訓練,它更強調低重量、高頻次、控制節律的肌肉收縮。
研究表明,這類訓練能有效提升骨骼肌分泌的白介素-15和肌肉來源的干擾素,這些肌因子在抗腫瘤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對老年人而言,這種訓練方式可顯著改善肌肉質量,進而減緩癌癥相關的惡病質發展。
快步爬坡是一種極具生理負荷優勢的運動形式。它比平地快走能更快激活交感神經,短時間內提升心率至中高強度區間,從而促進腫瘤抑制因子如p53蛋白的激活。
一項2023年發表于《腫瘤運動干預雜志》的研究指出,每周累計90分鐘快步爬坡可使乳腺癌術后復發率下降約21%。這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代謝調節、免疫激活、激素平衡多通路協同作用的結果。
間歇性深蹲訓練不僅僅是腿部力量的鍛煉,更是對血液循環、下肢靜脈回流和淋巴流動的全面刺激。尤其在接受化療或長期臥床的腫瘤患者中,深蹲能顯著改善下肢水腫、促進藥物代謝產物的清除。
臨床上我們觀察到,規律進行深蹲訓練的患者在化療耐受性上表現更佳,疲勞感緩解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
有氧舞步訓練看似輕松,卻是認知、節律、呼吸、肌肉協調的多種整合過程。對腫瘤患者而言,這種訓練能有效減少應激激素如皮質醇的分泌,有助于抑制癌細胞黏附與轉移能力。
它明顯提升患者情緒狀態,緩解焦慮與抑郁——這正是多數腫瘤治療中極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
呼吸肌強化練習常常被誤解為“簡單深呼吸”,其實遠不止于此。我們推薦使用阻力呼吸器或進行負重呼吸練習,激活膈肌、肋間肌和輔助呼吸肌群。
這樣不僅改善肺功能,更重要的是提高肺部局部免疫屏障與氧合作用。一項對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呼吸肌訓練6周后,T細胞活性顯著提升,肺部感染發生率下降34%,這對預后意義重大。
認知運動結合訓練,是近年來運動醫學中最受關注的干預形式。它通過同時刺激身體與大腦,提升神經可塑性與認知整合能力。常見形式包括平衡板運動、記憶步伐訓練、雙任務行走等。
對接受放化療導致“化腦”癥狀的患者極具幫助。研究顯示,這類訓練可提升大腦前額葉區域的血流與代謝活性,從而延緩癌癥相關認知衰退。
這些訓練方式之所以被認為優于太極與跑步,不是因為它們更時髦或更高強度,而是它們更“精準”——精準鎖定腫瘤生物學弱點,精準適配患者體能基礎,精準匹配干預目標。
抗癌運動不是比誰動得久,而是比誰動得對。太極在控制焦慮、改善睡眠等方面確實有效,但對免疫激活、代謝調控的影響較為緩慢;長時間慢跑則往往帶來關節負擔或慢性疲勞,尤其在老年腫瘤康復者中風險更高。
我們在臨床中也看到了這些運動方式帶來的真實改變。一位76歲的腸癌術后患者,在完成6周的個體化抗癌運動干預后,白細胞恢復速度快于平均水平,精神狀態顯著改善。隨訪中他的生活滿意度評分明顯提高,這種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往往是治療之外更難獲得的轉歸。
需要提醒的是,這些抗癌運動并非人人適用,更不宜自行模仿。運動處方應由專業醫生或康復治療師評估后制定,特別是對于晚期患者或合并基礎病者,必須在安全邊界內進行。每一種運動方式的背后,都是對患者病情、體能、心理狀態的綜合判斷。
很多人誤以為癌癥患者不宜運動,擔心“動一下就出事”。而合理運動是最安全、性價比最高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
2022年《國際癌癥運動指南》更新建議中,明確提出將運動作為癌癥治療“第四支柱”,與手術、放化療、靶向等并列。這意味著運動不再是康復附屬,而是治療本身的一部分。
從機制層面看,運動的抗癌作用已不再是推測,而是有明確的細胞路徑支撐。運動可抑制mTOR通路,激活AMPK信號,調節NF-κB炎癥軸,促進腫瘤抑制因子的表達。這些生化通路的變化,實實在在反映在腫瘤生長速度、轉移傾向和免疫逃逸能力上。
值得關注的是,運動干預的最佳時間點并非等到治療結束。我們鼓勵患者在確診初期就開始接受運動評估,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動態調整運動干預方案。這樣不僅能提高治療耐受性,還能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比如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和認知障礙等。
抗癌不等于抗病,而是激活身體內在的“自愈程序”。運動正是啟動這套系統的鑰匙。在我幾十年的臨床經驗中,最有韌性的患者往往不是治療方案最激進的,而是那些能堅持適度運動、保持肌肉活力、情緒穩定的人。這不是玄學,而是肌肉、免疫、神經系統協同作用的真實體現。
未來抗癌策略將不再局限于藥物與手術,多維度生活干預將成為關鍵一環。運動醫學在癌癥治療中的角色正不斷上升,尤其在精準評估與個體化干預方面,技術手段已遠超過去。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能動起來的病人,才有更多機會贏得時間與質量。
健康從來不是靜止的結果,而是動態的過程。醫學的盡頭不是戰勝疾病,而是幫助人活得像人。在與癌癥這場馬拉松的較量中,能走好每一小步的運動者,往往比奔跑者更能走得遠、活得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