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正在舉行的“漢光41”號演習中,“意外”展出了一種“神秘武器”,引起臺媒興奮地報道。原本筆者認為是啥先進裝備,結果竟然是——“毒刺”肩抗式防空導彈。再看看臺媒的報道,好家伙,原來這爛大街的玩意,對于臺軍來說還真是“不容易”呢。
臺灣媒體稱,近日舉行的“漢光41”號演習已經進入到第二階段,臺軍開始演練如何防御解放軍的空中打擊。臺灣《自由時報》吹噓,為模擬攔截敵軍空中兵力,臺軍在北部重要樞紐的松山機廠周邊,持續(xù)部署“愛國者”防空導彈,藉此攔截解放軍導彈與高價值空中目標;負責野戰(zhàn)防空的“陸劍二”防空導彈則在桃園地區(qū)部署,由臺陸軍六軍團21炮指部官兵進行整體防空操演。此外,臺灣中南部與離島也進行了防空、反登陸及反空機降操演,“在臺灣海峽第一線的澎湖、臺中,也在關鍵設施周遭進行反空機降演練,藉此模擬解放軍透過運輸機、直升機展開機降”。
與此同時,臺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還去視察了臺灣海軍陸戰(zhàn)隊防空部隊作戰(zhàn)演練。在臺軍發(fā)布的照片中,首度曝光了臺灣獲得的肩扛式“毒刺”防空導彈,證實美方10年前就宣布對臺出售的軍備,終于已在臺軍中服役。
好家伙,“毒刺”導彈作為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就開始研制和裝備的單兵導彈,雖然一直在升級,但實在算不上什么新鮮武器,美國對外軍援時通常也毫不吝嗇。例如俄烏沖突爆發(fā)初期,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毒刺”導彈數以萬計——即便后期烏克蘭對于這種單兵防空導彈的需求大減,但美國依然在積極提供。
但對于臺灣來說,單兵攜帶的“毒刺”導彈還真是稀罕玩意。臺灣《聯合報》稱,“毒刺”導彈是美軍現役的近程野戰(zhàn)防空導彈,具有多種發(fā)射平臺,除了由人員直接攜行,肩扛發(fā)射的基本款外,還包括以悍馬車搭載八聯裝發(fā)射器的復仇者防空系統,以及雙聯裝腳架式的DMS系統。臺軍使用“復仇者”與DMS系統已有多年,但過去美方始終不提供肩抗式“毒刺”。一直到2015年12月,美國奧巴馬政府才首次批準向臺灣出售,如今又過了10年,才首度在臺軍部隊中曝光。
更諷刺的是,消息人士透露,當天臺軍曝光的“毒刺”導彈還不是臺灣編列預算采購而來,而是先前美國拜登政府軍援臺灣的庫存品——說白了,這玩意是烏克蘭挑剩下的……
“毒刺”導彈名揚天下,來自于蘇聯入侵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西方對美制武器效果的神話。事實上,包括俄烏沖突在內的歷次局部沖突證明,單兵防空導彈不能說沒有用,但使用環(huán)境約束很高,尤其是在缺乏預警的等很多場合下,基本都沒有用武之地。例如在俄烏沖突中,也就是前期俄軍直升機部隊冒險突襲時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后期烏克蘭的“毒刺”導彈就基本只有用來擊落俄軍廉價的自殺無人機了。
此外,這些單兵導彈想要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大量專業(yè)訓練。根據臺灣軍方的說法,培訓一名合格的“復仇者”射手需要得完成數周集訓,以及實戰(zhàn)化的復訓。“復仇者”系統的射手能否接戰(zhàn)成功,取決于12秒內的程序操作。當靶彈進入射擊范圍,射手僅有3秒內能鎖定目標,并要在8至12秒間發(fā)射飛彈,否則會錯過最佳接戰(zhàn)時機。相比之下,單兵操作的肩扛式防空導彈的射擊窗口期更短,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放煙花”,命中率很低。
從這個角度說,臺軍拿著“毒刺”導彈還當個寶,實在是沒有見過世面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