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14億人,老美才3億人,憑什么我們的消費干不過他們呢?
因為很多國人并非在消費,而是在生存,甚至不少人處于求生狀態。
沒錯,我們確實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按理來說,我們的消費能力應該很強。那你先想想,工資每月到賬后,你都拿去干啥了?還房貸、還車貸、給孩子交補習班學費、給父母養老等等。如此一來,我們能自由支配的錢還有多少呢?
說夸張點,我們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哪還有閑錢去消費啊?
雖然我們是世界工廠,世界上大部分商品都是國人辛辛苦苦制造出來的,但我們自己卻買不起,這就是典型的生存性消費。工資不是用來消費的,而是為了生存,就好比一個廚子,做了一大桌滿漢全席,最后自己卻只能啃饅頭。那這一桌子飯菜便宜誰了呢?
是歐美國家的人。他們無需付出任何勞動力,就能廉價享受我們的勞動成果。我們做好飯菜,他們就帶著碗來了,吃完拍拍屁股走人。咱們這些把996當成信仰的人熬夜趕工的時候,他們在干嘛?在海邊喝著咖啡度假呢。這就是兩種消費的本質區別。
馬克思的《資本論》里早就說過,工人階層的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再生產成本。說白了,老板給你發的錢,剛好夠你第二天活著繼續為他干活,第三天的都不夠。只有這樣,你才會永遠為他打工。
所以你看,好多人熬夜加班,頭發都掉光了,摳得連外賣都不敢點。沒辦法,這是經濟結構的規則,這套規則自二戰之后就定下來了。中國是生產國,提供廉價勞動力;歐美是消費國,負責消費,享受我們的勞動成果。
但我覺得最扎心的是,咱們自己造的東西自己買不起,即便有錢了也改變不了這一現狀。因為生產國和消費國最大的區別不在經濟,而在科技話語權。舉個例子,蘋果手機幾乎全在中國生產組裝,售價最低也得1000美金吧,可我們的組裝費用是多少呢?
每臺手機5到10美金,人工成本更低,一臺手機要不到5塊錢,算下來就幾毛錢美金。也就是說,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我們一臺手機只能分到不到1%的利潤。而蘋果憑借品牌、芯片等核心技術,每臺手機凈利潤超過1500人民幣(200美金),是我們利潤的30倍以上。
因為我們作為生產國只有制造權,沒有分配權,利潤都在老美手里,這也是老美一直打壓我們科技的原因。一旦我們掌握科技層面的核心技術,就等于站起來了,對他們來說,這是災難性的打擊。你能想象讓老美去工廠擰螺絲,一天賺個5塊10塊的嗎?他們過慣了好日子,肯定受不了,估計不是天天鬧罷工,就是要游行。所以他們必須死死卡住我們科技的脖子,這樣才能躺著賺錢、躺著消費。
當然,我們也不是好惹的。現在華為已經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芯片,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份額已經超過特斯拉兩倍,還有大疆的崛起也震撼了全球。所以我們正用實際行動去改變這種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咱們先別急著和那3億人比消費、比享受,就踏踏實實慢慢干。
等哪天我們科技強大起來,科技紅利遲早會落到老百姓口袋里。到時候,我們賺錢就不只是為了還房貸、還車貸了,還能實現旅游自由、消費自由,下館子也自由。到時候,咱也嘗嘗老美給咱做的飯,吃完讓他們乖乖去洗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