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圖文激勵計劃#中國首次公開展示殲-35隱形戰機生產線,絕不只是為了拍一部軍工宣傳片。 當央視鏡頭掃過 殲-15T 機庫,兩架等待組裝的殲-35與升級版殲-15T同框亮相時,這個畫面傳遞的信號再明確不過 ——中國正在用隱形戰機+電磁彈射航母的組合拳,挑戰美國在印太海域的制空權游戲規則。但細看這套拳法的招式,既有直擊要害的重擊,也有難以掩飾的軟肋。
(圖1)
殲-35(如圖1)的隱身設計顯然沖著美國F-35而來,但中國人的解題思路很務實。
比起F-35強調的多國通用性,殲-35更專注單一任務:在航母有限的甲板空間里,用內置彈艙和復合材料外殼換取雷達隱身優勢,配合PL-15超視距導彈形成"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的能力。
美國陸軍TRADOC的報告點破關鍵——殲-35的電子戰系統和數據鏈架構完全是為西太平洋戰場定制,其網絡中心戰能力足以威脅美軍預警機和加油機這類高價值節點。
而殲-15T的升級更像是場"外科手術式改造"。換裝國產WS-10發動機不僅擺脫對俄制引擎的依賴,更讓這款曾被嘲笑為"重型但短腿"的戰機獲得更遠的作戰半徑。
電磁彈射器的加持更是一步妙棋:相比遼寧號、山東號的滑躍甲板,福建艦能讓滿載燃油武器的殲-15T全狀態起飛,這點對于爭奪南海或臺海制空權至關重要。
但美國《戰區》雜志的質疑很尖銳——中國電磁彈射技術尚未經過高強度實戰檢驗,而美軍EMALS系統在福特號上曾出現故障率超標的尷尬記錄。
(圖2)
福建艦航母(如圖2)本身就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海軍的戰略矛盾。8萬噸排水量和三條電磁彈射軌道確實達到超級航母門檻,但常規動力設計意味著需要頻繁補給。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海軍戰術手冊強調的"分波次攻擊"理論:用連續不斷的艦載機波次消耗對手防空系統。
但美軍卻認為,中國目前艦載機飛行員年培養量不足美軍三分之一,在持久戰中可能面臨"有機無人"的窘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則揪住中國航母的"阿喀琉斯之踵":缺乏海外基地支撐的航母就像沒有加油站網絡的跑車,再強的性能也跑不出第一島鏈。
實際上,當中國造船廠以"下餃子"速度生產驅護艦時,福建艦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其本身戰力,而在于驗證下一代航母技術。
004型傳聞中的核動力設計、正在測試的艦載無人機協同系統,都顯示中國人更看重長期競賽。
(圖3)
但現階段,這些隱形戰機和航母更適合扮演區域威懾角色:在臺海或南海沖突中迫使美軍分散部署兵力,而非正面對抗尼米茲級戰斗群(如圖3)。
就像圍棋中的"厚勢",中國正在用可見的軍事存在重塑周邊國家的安全計算,日本加速"出云"級航母化、印度加快第二艘國產航母建造,都是最直接的連鎖反應。
從黃水海軍到藍水艦隊,中國花了二十年時間走完美國半個世紀的路程。殲-35和福建艦代表的技術飛躍不可否認,但現代海權較量從來不是單純的裝備競賽。
沒有全球基地網絡支撐的航母缺乏持久力,未經實戰檢驗的作戰體系藏著未知風險,而這些恰恰是美軍用十一艘核動力航母和八十年的航母運用經驗構筑的護城河。當中國第三艘航母結束海試時,它帶向大洋的不只是新型艦載機,更是一個新興海軍強國對既有海洋秩序的考卷——至于能答對多少分,既取決于后續技術突破,更關乎戰略耐心的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