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陸續公布了對多國設定的新稅率,美國的盟友伙伴居然受傷最深,越南因犧牲中國利益成為了“最大贏家”,但中方會坐視不理嗎?
當地時間7月7日,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連發14封“征稅信”,宣布從8月1日起對日本、韓國等14國加征25%至40%不等的關稅。
這波操作堪稱“關稅盲盒”——日本、韓國作為美國傳統盟友被敲25%,南非、波黑被“暴擊”30%,老撾、緬甸直接被“頂格處罰”40%。
最耐人尋味的是東南亞五國的稅率:柬埔寨(36%)、泰國(36%)、老撾(40%)、緬甸(40%)、印尼(32%)稅率集體“破35”,而越南卻以20%的“友情價”成了“全村最靚的仔”。
要說這五國為何成了“冤大頭”?核心原因就是拒絕當美國打壓中國的“工具人”。
柬埔寨、泰國是中國在東南亞汽車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印尼的鋰電池廠承接了大量中國產能轉移,老撾、緬甸則是中老鐵路、中緬油氣管道的關鍵樞紐。
美國要求這些國家“二選一”:要么把產能遷回美國,要么配合打壓中國供應鏈。
但五國選擇“硬剛”,柬埔寨直接拒絕美國要求減少中資參與基建的施壓,泰國聯合馬來西亞對美國科技產品實施配額限制,印尼在金磚峰會上公開批評美國單邊關稅政策,這種“頭鐵”態度讓特朗普大為光火,直接祭出“關稅大棒”。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對五國的打壓反而加速了東南亞“去美國化”進程。
中國與東盟正加速推進“關稅同盟”,馬來西亞、泰國已牽頭對美國半導體、汽車零部件實施進口限額,削弱關稅沖擊。
這招“圍魏救趙”讓美國騎虎難下,既想打壓中國供應鏈,又怕徹底失去東南亞市場。
不得不說,這五個國家是好樣的!可惜的是,總有一些“老鼠屎”。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越南的“求生欲”極強,一頓操作猛如虎,又是和美國啟動貿易談判,又是承諾增加進口美國貨,還允許美國商品零關稅進入越南市場,最終把稅率砍到了20%,成了這場關稅戰里“看似贏麻了”的角色。
為了能讓特朗普下手輕點,越南政府像個“貿易掮客”一樣,主動找美國談判,又是拍胸脯保證會多買美國的農產品、能源產品,又是給美國企業開綠燈,甚至連星鏈網絡落地這種事兒都給辦妥了。
越南甚至還玩起了“原產地規則”的小心思,規定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本地附加值必須超過31%,核心生產得在越南境內完成,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不是中國商品的“中轉站”。
表面上看,越南以20%的稅率成了“最大贏家”,實則是“戴著鐐銬跳舞”。
一方面,越南經濟嚴重依賴出口,2024年出口總額占GDP的85%,其中近30%都賣給了美國。
為了討好美國,越南不得不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現實是,越南生產的很多產品都得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
就拿2023年前11個月來說,中越中間產品貿易占雙邊貿易的近七成,平板顯示模組、鋰電池這些產品進出口額都超過千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越南想擺脫中國供應鏈,就像“斷了奶的孩子”,短期內根本做不到。
另一方面,美國對越南的“信任”也是有限的,雖然這次關稅降到了20%,但特朗普政府隨時可能以“轉運”為由再給越南一刀,比如對經越南轉運的商品征收40%的關稅。
更尷尬的是,越南在中美之間玩平衡,兩邊都不敢得罪,結果兩邊都不落好,中國對越南的“小動作”肯定心里有數,而美國也不傻,知道越南不可能完全切斷和中國的聯系。
面對美國的霸凌,各國均是各顯神通,中國祭出稀土出口管制王牌,直接掐住美國軍工、新能源產業的脖子,歐盟計劃對價值95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重點打擊波音、特斯拉等“美國牌面”。
最絕的是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泰國聯合菲律賓,以“環保標準不達標”為由,暫停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反將一軍。
而越南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盡管暫時獲得低關稅,但隨著中美博弈加劇,其“兩邊討好”的策略越來越難維持。
越南《人民報》的社論無奈寫道:“我們就像站在火山口上跳舞,不知道哪一天腳下的土地就會崩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暫時的妥協和長遠的隱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