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21年10月起,本公號開設“深耕?微分享”專欄,主要刊登兩級法院法官在日常辦案中通過思考、摸索總結出來的審判思路、規律、經驗、技巧等,以期對其他審判人員或辦理同類案件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同時歡迎法律共同體及法律愛好者留言參與討論。
本期嘉賓
2024年6月,惠山法院洛社法庭開展“我在法庭學調解”活動,各村(社區)選送調解主任、網格員進行跟班學習,法庭指定業務骨干擔任跟班學習輔導員,制定學習計劃,以“一對一、面對面、駐庭式”的方式進行。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意識到,在案件數量不斷增長、辦案壓力日益繁重的當下,我們每一位法院工作人員都應當學會充分利用多元解紛平臺,尤其是要多借助村、社區的力量,提高辦案質效。
送達難一直是案件審理中的一大難題,無法及時送達往往會影響案件的審理進度。而網格員扎根基層,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為頻繁,對于當地居民的情況較為了解,因此可嘗試借助村、社區網格員的力量解決送達難的問題。遇到無法送達、退信拒收等情況時,可優先與當地網格員聯系,了解當事人的居住情況以及家庭成員、工作職業等信息,邀請網格員協調聯系當事人或陪同進行線下送達。以一個個村、社區網格員為連接節點,由點到面,全范圍打造高效的送達網絡和信息樞紐,能夠大大提高送達成功的比例和效率。
審理案件最難的地方就是查明案件事實。法院案件類型多,辦案經常會遇到一些并不是很了解的專業領域或者本地情況,通過鑒定的方式獲取專業人士的報告是一種最直截了當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是鑒定常常耗時耗錢,不僅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還延長了辦案的期限。對此,可適當借助村、社區等基層力量完成調查。
我曾經辦理過一起安置房所有權確認糾紛,雙方當事人對房屋市場價格產生了爭議。當地的調解主任作為土生土長的村民,不僅了解當地拆遷政策,還對當地安置房的價格波動了如指掌,我向其了解相關情況,為后續案件的審理提供了很大助力。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村、社區等基層調解力量往往能為司法裁判提供紙面材料無法替代的事實支撐。巧妙借助他們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實,高效解決矛盾糾紛。
村、社區調解主任工作在基層,每日與老百姓直接接觸,了解當地習俗,熟悉村民的性格脾氣,如果通過培訓讓他們成為懂法律的專業調解力量,必將有力促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既能為法院工作減負,也能促進實質化解矛盾糾紛。
我曾與網格員李娜就一起鄰里漏水糾紛到現場進行勘查,并在勘查過程中向她講解了該類案件的一般處理方式。之后,李娜遇到類似的一起因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她聯系物業安排工程人員入室查看,并協同社區、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幫助居民打開裝飾墻磚查找原因,完成管道維修且確認不漏水后再恢復墻磚裝飾面,徹底修復了漏水問題,讓這起鄰里矛盾得到圓滿化解。聽到李娜興奮地向我介紹這個案例,我深感欣慰,既為一起糾紛能夠在萌芽階段就順利化解感到開心,也為網格員能夠將在法庭學到的知識悉數運用到實踐中而感到欣喜。
*文中名稱均為化名
來源:惠山法院
編輯:黃楓怡
審核:朱紅金
PREVIOUS REVIEW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