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作日的上午,我在上海環球港4樓的24/7 FITNESS ,見到這家新銳的智能連鎖健身房的品牌運營執行董事金鑫。他穿得很運動,一開口,就把我帶入了一個徹底不同于傳統健身房的運營世界。
“我們的月付費用戶收入占比達到80%,連續12個月的完約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金鑫說,這是 24/7 FITNESS 近幾年打破健身行業預付、推銷、運營不透明等桎梏,走出的新路徑。
另一位對“服務線上化”有深刻理解的,是(中田健身)中田集團董事會成員何曉穎。她描述了中田健身十多年的線上探索路,“我們最早就是在大眾點評上做團購起家,到如今,全國300多家線下健身工作室,實現 100%線上化運營。”何曉穎所代表的,是城市年輕用戶對效率、信賴和便利的新期待。
實際上,從24/7 FITNESS的智能健身門禁和 AI 防尾隨門店安全管理體系,到中田健身推行的教練線上曝光、課程數字化操作系統,一種全新的服務零售語境,正席卷整個健身行業。
而在中國,從陸家嘴的白領,到拉薩的藏藥浴顧客,都置身其中。這背后,是正在發生的“服務業零售化”與“消費體驗數字化”的深刻變革。
跑路賠引入信任紅利
近兩年,普通消費者對健身房的典型印象往往帶著些許謹慎甚至焦慮:銷售長時間死纏爛打、一次性預付數千元、頻繁更換教練,最怕的還是哪天門店突然關門跑路,會員卡余額打了水漂——這一場景,不止一次登上熱搜。對許多人來說,辦健身卡不是生活方式的開始,而更像是一場帶著不安預期的“賭博”。
24/7 FITNESS品牌運營執行董事金鑫說,從2018 年創業開始,這家 24 小時自助健身品牌就試圖打破行業“重銷售、輕服務”的舊格局,轉向了“高透明度+用戶信任+技術驅動”的新運營方式。
他們率先推行包月付費制,用戶自由選擇是否續訂,不必一次性充錢,資本風險小,自主權更大。更重要的是,在與美團展開深度合作后,24/7 FITNESS正式加入“跑路賠”服務——若門店出現無法履約或突然閉店,用戶未消費的金額將由美團按規則賠付消費者。
“健身行業的核心問題從來不是價格,而是信任。”金鑫強調。“跑路賠”產品背后的真正邏輯,是對消費者安全感的重建,是用透明、公平的交易條款,讓人們在選擇健身生活方式時少一份顧慮、多一份堅定。
“我們80%以上用戶選擇按月續費,有超過97%的完約率。”金鑫笑著說。
這套邏輯,也同樣被中田健身采納并深度實踐。作為第一批“跑路賠”合作商家,中田健身也通過在美團平臺線上化明確了承諾標準,“很多客戶看到‘跑路賠’三個字,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是不是不會跑路?我們會順勢把中田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中田集團董事會成員何曉穎分享說,“就因為這三個字,就建立起消費者對我們的第一步信任,這很寶貴。”
在服務行業里,品牌信譽長在用戶的言談之中。“跑路賠”三個字不是口號,是借由產品帶來的保障,僅是激活口碑傳播與長效信任的一環。更深層的轉變,是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透明”的經營哲學。“用戶不再擔心錢花出去了人找不到,而是更多在考慮自己能否堅持。”金鑫補充道。
從“賣卡”變“賣信任”,從一次性預收變成長陪伴共識,中國健身品牌正在用技術與透明構建更成熟的用戶關系模型。而在消費者的眼中,這或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健身不再是冒險,而是值得投資的生活方式。
助推服務行業線上化,健身走在前列
過去十年,中國消費主戰場從商品零售走向服務零售。而在剛剛舉辦的“2025服務零售產業大會”上,美團核心本地商業 CEO 王莆中給出了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當前中國服務零售線上化率僅 9%,但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 2030 年,這一比例將增至 25%,催生至少 300 個千店品牌。
而健身行業,正是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賽道之一。
“我們上了所有金牌教練的照片、資質和用戶評價。現在客戶來私教課,往往是指定教練打電話來的。”何曉穎透露說,現在大約三分之二的用戶都是通過美團等平臺的線上流量轉化而來。
通過點評、銷量、星級、高頻好評,健身工作室這門原來隱藏在辦公樓里的生意,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線上可被搜索、可被比較、可被信任”的零售供給。
實際上,這本質上來源于一個正在演化的趨勢:服務場景和人最小單位的數字化。供給和技藝,以前在“你得認識人”這個范圍內流通;現在既要“看得見”也要“評得了”,最終“買得動”。
“我們要做服務零售行業線上化的小幫手。”王莆中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美團所做的不僅是撮合訂單,更是通過AI、數字員工、商家經營助手等手段,重構整個行業的經營結構。
據了解,24/7 FITNESS 門店已全面接入了美團平臺的線上系統和支付機制,還配備了人臉識別 AI 門禁系統,許多入場流程已完全無人化。未來,他們還計劃聯合美團 AI 團隊開展教練培訓、排班輔助、數據客服等多種技術合作。
“我們目前還沒上線AI 數據運營,但已經在跟美團程序對接。”金鑫透露,未來隨著全面上線,可能讓人和訓練之間的匹配邏輯變得更為精準與個性化。
而中田健身,更是在教練管理、客訴渠道、課程更新、價格分級等方面極致線上化,員工及用戶皆通過美團和自身系統鏈接高頻互動。
“今天不在平臺上評價的服務,就好像不存在一樣。”何曉穎坦言,有時候,一條認真寫的五星好評比什么推廣都強。
從生意模式到生活習慣,真正的服務零售對決開始
“我們的用戶主要是25-35 歲的年輕人,他們希望健身成為生活常態。”何曉穎的這句話,或許道出了所有品牌在服務零售市場中真正爭奪的——生活方式入口。
正因如此,美團在服務零售這盤棋上押注“AI助手+本地供給+用戶需求洞察”,甚至動用了直營團隊深入中低線市場發掘“品質生活”品牌。這種方式已經在陶藝、采耳、洗浴業態中試驗,同時也逐步推向健身領域。
讓我們把視野再拉遠一點。僅以上海為例,美團數據顯示,在陸家嘴30 分鐘車程半徑內,聚集了超過 15 萬家服務零售門店、1 萬多個自助設備、每日 8 萬多筆實時服務訂單——健身,只是其中星星點點的一個入口。
在這樣的生態中,24/7 FITNESS的很多年客單價5400多元,看似高端,卻因“靈活月付”模式而親民;中田健身的客戶主要集中在寫字樓周邊,85%的門店都沒有招牌,卻能做到三百多家連鎖的體量,靠的正是用戶“點對點”的在線交易和體驗疊加。
這是中國服務零售與消費革命的真正樣貌:不是“商品電商”的重新排列,而是“關系數字化”的根本重構。
確實,月付制、AI 助手、“跑路賠”、用戶評教練、遠程排班,每一個詞聽起來都不是“傳統健身”的關鍵詞。
正如24/7 FITNESS 選擇做一個“智能時代的健身空間”,不僅在上海浦東,也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北鋪開腳步。而中田健身的愿景,不是要做最大的健身品牌,而是“做社區生活方式便利店”。
實際上,服務行業的變革,從不是硬件設施之爭,而是信任機制與交易效率的革命。最終,綁定用戶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種設計得極高明、極人性化且透明的“生活契約”。
“我們不想賣卡,我們想做信任。”金鑫強調說。每一位刷臉進門、甚至在凌晨2 點照樣能練出一身汗的用戶,正是這種共識的最好注腳。
這或許正是未來服務零售的根本邏輯:交易變得像微信對話一樣自然便捷,品質像朋友圈照片一樣真實,而信任,就藏在你不經意打開的那盞燈里——它不問輸入,只歡迎來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