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不大不小的罰單,把郵儲銀行旗下的一家直銷銀行——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推上了前臺。
據央行上海分行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顯示,中郵郵惠萬家銀行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被罰款人民幣425萬元。
同時,時任中郵郵惠萬家銀行場景金融事業部負責人兼營運管理團隊主要負責人王某宇對中郵郵惠萬家銀行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負有責任,也被罰款17萬元。
被罰425萬,這對其它銀行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對郵惠萬家這么一個開業至今才3年時間,仍然虧損,利潤數據全是負值的袖珍式銀行而言,可不是一筆小數。
看看郵惠萬家銀行2024年的財報數據:
去年的營業收入才兩億出頭,但凈利潤還虧了4億多,更扎心的,去年計提減值損失就達4.3億,比營收還高出一大截。計提的減值損失這么高,跟郵惠萬家的不良率過高直接相關。
年報顯示,2024年郵惠萬家的不良率高達6.66%。這個不良率,是母公司郵儲銀行的7倍多,看著過于扎眼。
而同樣作為直銷銀行,2021-2024年,百信銀行的不良率分別僅為1.55%、1.48%、1.36%、1.50%,遠低于郵惠萬家。
同樣是基于互聯網線上做業務的,為什么資產質量差別這么大?
這是郵惠萬家自身的獨特性決定的。
郵惠萬家作為郵儲銀行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試驗田,其核心使命是“服務三農、助力小微、普惠大眾” ,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和母公司郵儲銀行一樣,“服務三農”始終是郵惠萬家身上最濃厚的色彩,也是跟百信銀行服務客群最大的不同。
公開信息顯示:在郵儲銀行近4萬個網點中,有3.2萬個網點分布在縣域及以下地區,占比超過80%,客戶結構中65%來自縣域及農村市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設銀行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的網點密度達到每萬人1.2個,重點城市營業網點平均服務半徑不足3公里。
這種地理分布差異直接影響業務結構——郵儲銀行貸款總額中涉農貸款占比長期維持在30%以上,而四大行該比例普遍低于15%。
如果再細分對比一下:
網點布局:郵儲80%網點在縣域,四大行聚焦城市核心區;
客戶結構:郵儲縣域客戶占比超65%,四大行主攻中高端市場;
貸款投向:郵儲涉農貸款占比30%+,四大行側重工商企業;
數字轉型:郵儲側重下沉市場快速迭代,四大行布局前沿科技。
總之,與其它大行相比,由于網點過于下沉,加之網點數量過多,使得郵儲銀行天生就不得不“負重前行”。
也是出于對自身競爭劣勢的認識,郵儲銀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一直試圖奮力直追。
成立郵惠萬家銀行,發力互聯網直銷,減少線下網點經營成本的投入和依賴,正是郵儲銀行試圖向數字化轉型的一塊“試驗田”。
基于這樣的“野心” ,2022年1月7日,郵儲銀行拿出50億作為注冊資金,在上海成立了郵惠萬家銀行,由郵儲銀行100%持股,并于2022年6月正式開業,迄今剛好3年。
如今,從郵惠萬家銀行交出的成績單看,郵儲銀行播下的這塊實驗田,結出的果實并不如人意。
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和其它國有大行相比,郵儲銀行的技術儲備和投入力度還是差距明顯。
其它大行很早就開始布局數字化生態,擁有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和智能風控系統。而郵儲銀行因為起步晚,很多數字化服務還在摸索階段。
正如有評論所言,就像跑一場馬拉松,五大行已經跑了幾十公里,而郵儲銀行才剛剛出發,雖然努力,但要追上前面的選手,還得花點時間。
從2024年公開數據看,幾大國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工商銀行以285億元蟬聯榜首,占營收的3.63%,且擁有3.6萬名科技人員,投入力度遙遙領先。
緊隨其后的是農行(250億元)、建設銀行(244億元 )、中國銀行(238億元)。
而郵儲銀行科技投入123億元,雖然同比增速最快,但差距還是擺在這兒。
你對郵儲銀行數字化轉型和郵惠萬家業績怎么看?歡迎與優財一號交流互動。
免責申明:
本文數據及觀點均基于公開信息所作個人分析,均不構成對投資的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