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迎來了建軍75周年紀念日。
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空軍經歷了從初創時期的技術匱乏、到冷戰時期的仿制摸索、再到21世紀的自主跨越,逐步完成了從“國土防空型”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型”轉型。
尤其是進入2010年代后,伴隨殲-20、運-20、空警-500等國產先進平臺的相繼列裝,解放軍空軍已躋身世界主流水平,具備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實施跨區域多點突擊的實戰能力。
2024年初,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聯合美國空軍退役將領、軍工領域智庫專家,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召開閉門戰略座談會,主題為“空優轉折點:應對中國空軍的跨代躍遷”。
會議報告指出,中國空軍過去30年的發展顯示出明確的戰略規劃與工程執行力。
從1990年代依賴蘇制平臺,到2000年代構建本土三代機體系,再到近十年形成殲-20、空警-500、遠程巡航導彈、反隱身雷達系統等系統集群,中國正通過“作戰體系整合”方式構建全維度空中威懾網。
報告中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警告寫道:“解放軍三十年來一直保持克制與低調,但其戰略耐性可能意味著——他們不是不知道戰斗如何開始,而是在等待最佳時機。”
美軍軍事不再有威脅
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海權國家,其軍事戰略長期依賴全球遠征作戰體系,因此對海軍與空軍的投入始終處于優先地位。
2024年,美國當年總國防預算為8420億美元,其中分配給空軍與太空軍的預算高達2462億美元,占整體軍費的29.2%。
這部分開支不僅包括飛行器采購、作戰平臺維護,還涵蓋太空通信、預警系統、遠程打擊能力以及網絡與電子戰資源建設,是美國維持全球空中與太空作戰主導權的核心支出。
2023年5月,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發布的內部研討報告對美軍未來在亞太地區的空中主導權提出了嚴峻警告。
倘若中美之間在臺海或南海發生高強度軍事沖突,美國空軍在作戰初期可能無法獲取制空權,甚至可能首次面臨在技術與體系作戰層面全面落于下風的風險。
美國陸軍以往高度依賴空軍的“空中火力掩護”和“制空壓制”來支撐地面作戰。
然而在這種網絡對抗環境下,美軍的空地協同鏈條將被切斷。美國空軍不僅難以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甚至可能因敵方電子干擾、預警壓制而陷入“空中自顧不暇”的局面。
此外,在主戰裝備層面,美國現役的第五代戰斗機也不再具備壓倒性優勢。
F-35與F-22是目前美軍主力隱形戰機,但在多個關鍵指標上,已難以全面領先于中國自主研制的殲-20。
F-35設計之初定位為“多用途低成本平臺”,雖然航電系統先進、任務軟件復雜,但其在隱身外形、推重比與機動性能方面較F-22存在明顯短板。
F-22雖然性能強勁,但自2012年停產以來,面臨諸如備件短缺、平臺老化、數據鏈更新滯后等問題,實際可用數量在2024年僅為120架左右,遠少于中國空軍已部署的殲-20。
2024年11月,中國在珠海航展中首次公開展示了殲-35A隱身艦載戰斗機。
該機定位于第四代隱形戰機,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強隱身性能和航母適配性,標志著中國海空軍同時列裝兩型第五代隱形戰斗機。
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美國曾實現F-22與F-35的雙隱身機部署,而新一輪隱形戰機競賽中,中國已步入并行列裝階段,形成“制空—制海”雙線隱形戰力體系。
短期內全球不會有第三個國家具備同時大規模量產與部署兩款第五代戰機的能力。
這意味著,在未來的空天力量競賽中,中美之間的代差正在迅速縮小,甚至在某些新概念作戰能力上,中國已率先完成部署與整合。
美國空軍賴以維系全球優勢的空天體系,正遭遇系統性挑戰。
解放軍憋了30年的大招
解放軍空軍自1990年代初啟動現代化轉型工程以來,經過近30年持續建設,已完成從區域防空型向空天一體化、攻防兼備型力量的歷史性跨越。
此番轉型的核心目標,是盡快縮小與美軍在技術、體系、能力上的差距,并逐步構建具備全球戰略投送能力的現代空軍力量。
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過程始于“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重點包括引進俄制蘇-27系列戰機、研發國產三代機、建設遠程支援平臺以及搭建空地一體的作戰指揮體系。
2010年代以來,隨著殲-20等新一代戰斗機和大型運輸機、電子對抗機的列裝,中國空軍已初步完成代際跨越。
在訓練體系上,解放軍空軍全面引入實戰化訓練理念,建立起涵蓋對抗演練、戰術評估、復雜電磁環境應對的完整體系。
其中,“金飛鏢”空戰對抗、“紅劍”體系作戰演練、“金頭盔”飛行員對抗競賽、“藍盾”地空一體防御訓練被視為空軍“四大核心演訓品牌”。
截至2023年,中國空軍飛行員年均訓練飛行時間已達到180至220小時之間,高強度、高難度的訓練內容顯著提高了飛行員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實戰應對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已從單一平臺作戰,轉向“體系對抗”模式,涵蓋情報偵察、遠程預警、火力打擊、電子對抗、反導防御等多個維度。
解放軍空軍在西部戰區、中部戰區與東部戰區部署的防空反導系統已形成覆蓋鏈條,具備在戰時對來襲導彈與隱身戰機的攔截能力。
而在中國空軍持續升級的30年間,美國空軍的裝備結構卻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目前美空軍現役主力仍由F-15C/D、F-16C/D、A-10等老式戰機構成,部分機型服役時間甚至超過40年。F-22雖具備優勢性能,但已于2012年停產,現役數量僅剩百余架。
F-35雖為大批量列裝型,但在隱身涂層維護、任務系統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高維護成本與戰時可用性爭議。
美國空軍面臨的裝備更新滯后與預算浪費問題日益嚴峻。
盡管五角大樓年度預算中空軍與太空軍合計獲撥款超過2400億美元,占比逾總軍費的四分之一,但由于維護費用高企、項目管理不善、軍工企業延遲交付等原因,多個現代化升級計劃被迫延期或取消。
例如,B-21隱身轟炸機原定2023年量產,現已延后至2027年。
更為嚴峻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當前所承載的債務總額已突破34.8萬億美元,其中每年光是利息支出就超過8000億美元,占據財政大頭,嚴重擠壓軍費的實際購買力。
面對高成本的全球軍事存在與不斷上漲的內部財務壓力,美軍在戰力維護與戰備提升方面呈現出明顯滯后趨勢。
此外,美軍系統性貪腐、采辦合同違規、預算挪用等現象頻發,僅2022財年就發現超過160起涉武器采購資金管理問題。
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軍費投入全球第一,美國空軍依舊在裝備現代化方面難有實質性突破。
基于這些趨勢,美國米切爾研究所和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2023年聯合發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如果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區爆發軍事沖突。
特別是在臺海方向,中國空軍不僅具備爭奪制空權的能力,還可能通過電子壓制與無人作戰平臺協同,對美軍形成多維作戰壓制,使其陸海軍無法獲得空中支援。
報告還援引多名退役將領的觀點指出:“解放軍空軍的隱忍積累已超過三十年,技術代際切換已完成,其等待的只是戰略時機。”
如果沖突爆發,不僅可能導致美國傳統空中優勢瓦解,更將引發亞太地區力量格局與全球戰略框架的重大重組。
一旦美國打響第一槍,其后果將遠遠超出軍事層面,國際格局恐將迎來一次系統性重構。
參考資料:
1、“30多年沒打過仗的解放軍還能打贏嗎?” 官媒密集發聲,背后有深意北京青年報 2022-08-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