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仔戲一代宗師邵江海先生從藝一百周年之際,上周末,一場意義非凡的兩岸戲曲交流活動《從藝百年,傳唱兩岸——紀念歌仔戲一代宗師邵江海文化雅集》在漳州市龍海區石碼戲館隆重舉行。兩岸戲曲名家、文化學者與歌仔戲藝術愛好者們齊聚一堂,以學術研討、深度訪談、經典劇目展演等多元形式,致敬邵江海先生對歌仔戲藝術的卓越貢獻,共話閩南文化傳承的新篇。
邵江海先生(1913—1980),被譽為“歌仔戲一代宗師”。出身市井的他,自12歲邂逅歌仔戲后,便踏上了畢生的藝術求索之路。他瞞著家人投身戲班學藝,師從臺灣藝人溫紅涂和“雞鼻先”。少年邵江海在戲臺上下苦功,22歲已名震閩南。
1938年,面對歌仔戲被禁演的困境,邵江海先生挺身而出,帶領同仁開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藝術革命:以六角弦、皮面三弦重構伴奏體系,融合錦歌、南曲等多元曲調,獨創“雜碎仔調”(傳入臺灣后稱“都馬調”);打破幕表戲舊制,創作《六月雪》《荔鏡記》等三十余部經典劇本,讓瀕臨絕境的歌仔戲涅槃重生。
他一生致力于戲曲教育與傳承,培養出紀招治、鄭秀琴、吳茲明、張丹、洪鎮平等藝術名家。其藝術成就更在1960年得到國家認可,受邀出席全國第三次文代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親切接見。
活動現場,邵江海先生的后代及弟子紛至沓來。他們從邵江海的生平事跡、藝術成就、創作特點等多維度進行解讀,讓我們得以深刻領悟邵江海先生深邃而偉大的藝術精神,以及他對歌仔戲發展所傾注的巨大心血。
邵江海先生的嫡傳弟子,92 歲高齡的紀招治老師親臨現場,暢談舞臺生涯與傳承使命的動人故事,還傾情獻唱,以依然嘹亮的歌喉驚艷全場,令觀眾無不為之動容折服。
文化雅集的舞臺上,廈門、漳州、泉州及臺灣省的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表演者依次登場,他們用精湛的演技、婉轉的唱腔,完美詮釋邵江海藝術風格。經典劇目片段精彩上演,瞬間將觀眾帶入那豐富多彩的戲曲世界,一招一式間皆是邵江海藝術精神的傳承,贏得陣陣喝彩。這不僅展現了歌仔戲的獨特魅力,更彰顯了其作為兩岸傳統藝術瑰寶的永恒風采。邵江海先生的藝術之魂在舞臺上生生不息,成為閩南文化與兩岸精神交流的紐帶。
歌仔戲《邵江海》選段“雜菜湯”
鄭惠兵、蘇燕蓉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
歌仔戲《桃花搭渡》
郭小芳、郭藝明
漳浦縣竹馬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歌仔戲《益春留傘》
江亭瑩、王臺玲
臺灣省薪傳歌仔戲團
歌仔戲《安安尋母》
曾寶珠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
歌仔戲《討學錢》
戴越興、徐玉香
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歌仔戲《雪梅教子》
指導老師:曾芳山(邵江海孫子)、
陳雅楨(邵江海孫媳婦)
龍海區浮宮丹宅小學
歌仔戲《三鳳求凰》
莊嚇黎、莊梅紅
泉港區小百花薌劇團
歌仔戲《謝啟尋親》
林江紅、鐘育賢
龍海區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戲歌《青玉案-辛棄疾》
鄭婭玲
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歌仔戲作為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象征,承載著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是維系兩岸交流與凝聚力的堅固橋梁。廈門戲曲界將肩負起傳承使命,持續推動歌仔戲文化走進校園,深化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同時,積極組織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兩岸戲曲互動與合作,促進心與心的溝通,共同推動歌仔戲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不僅讓這一傳統藝術瑰寶在現代舞臺上繼續煥發活力,更使其成為連接兩岸、傳遞情感的重要紐帶。
廈門戲曲界將繼續以邵江海先生為榜樣,堅守傳統精髓,勇于創新發展,攜手兩岸同胞共同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讓邵江海先生的藝術精神跨越海峽,如同一座不滅的燈塔,照亮兩岸傳承與創新的前行道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貢獻持久力量。
來源:八閩云劇場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