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貨架上,五顏六色的食品包裝總能吸引眼球,光鮮的圖片、誘人的宣傳語背后,卻可能藏著一個被忽略的關鍵信息——配料表。當消費者拿起一袋零食、一瓶飲料,卻在包裝上找不到任何關于成分的說明時,那份“敢不敢買”的疑慮,恰是對食品安全最直接的拷問。
配料表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消費者知情權的底線。它像食品的“身份證”,清晰標注著原料構成、添加劑種類、營養成分,讓人們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糖尿病患者避開高糖成分,過敏體質者遠離致敏源,家長為孩子篩選無過多添加劑的食品。但現實中,一些散裝食品、小作坊零食、甚至部分預包裝食品,卻把這份“身份證”藏得嚴嚴實實。菜市場的散裝糕點、路邊攤的真空包裝鹵味、網購平臺的“網紅”手工零食……這些食品往往只印著生產日期,對原料、添加劑等只字不提,仿佛只要吃起來“沒毛病”,就無需交代“來龍去脈”。
這種“信息隱身”,本質上是對消費者健康的漠視。沒有配料表,等于把選擇權拱手讓給了生產者,把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誰能保證那些顏色鮮亮的糖果沒有過量使用色素?誰能確認宣稱“純天然”的飲料里沒有隱藏防腐劑?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商家刻意隱瞞配料,正是為了掩蓋成分中的“貓膩”:用劣質原料以次充好,超量添加廉價添加劑提升口感,甚至使用過期原料重新加工。當消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食用,健康隱患便如影隨形——輕則引發腸胃不適,重則可能因長期攝入有害成分損害肝腎,或誘發過敏、中毒等嚴重問題。
百姓不敢放心買,更源于監管的“模糊地帶”給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機。盡管《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預包裝食品必須標注配料表,但散裝食品、現制現售食品的標注要求相對寬松,一些商家便鉆了空子。農貿市場的散裝食品常以“稱重銷售”為由省略配料表,流動攤販的包裝更是隨意,執法檢查時往往因“難以追溯”而不了了之。這種監管的滯后,讓消費者陷入“想買不敢買,買了不放心”的困境,也讓合規經營的商家蒙受不公——當無配料表的低價劣質食品擠占市場,認真標注成分的產品反而可能因成本更高而失去競爭力。
食品安全的核心,是“讓人吃得明白”。配料表的缺失,不僅透支著消費者的信任,更侵蝕著食品市場的健康生態。要讓百姓敢放心購買,既需要商家守住誠信底線,主動公開配料信息;更需要監管部門織密法網,對隱瞞配料、虛假標注的行為“零容忍”,讓每一份食品都帶著清晰的“身份信息”走向餐桌。畢竟,當我們拿起食品時,不該用“賭運氣”的心態判斷安全,而應憑著明確的信息,吃得安心、買得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