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后,美國真的開始“收破爛”了嗎?與此同時,有兩國向美國倒賣稀土,被中方抓了個正著。那么,美國這種做法真的能否奏效?這么干又是因為什么?
隨著中國全面加強對稀土等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美國及其盟友開始感受到真正的壓力。作為半導體、軍工、通信、汽車制造等高端產業的“工業維生素”,稀土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而全球稀土的加工和精煉環節,幾乎被中國掌握在手,尤其是稀土永磁體,中國占據了超過90%的全球加工產能。這種幾近壟斷的地位,意味著中國每一次政策上的微調,都足以令全球市場神經緊繃。
面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美國顯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美國國防部上周斥資4億美元購股,成為美國最大稀土生產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的最大股東,試圖通過加大本土稀土生產投資來減少對華依賴。另一方面,美國也將視線瞄準了電子垃圾回收。廢棄的電腦、智能手機、服務器、家電、醫療設備等電子產品,都可能成為美國回收商們提取金、銀、銅以及稀土元素的“寶藏”。
然而,美國的這種“收破爛”策略,真的能解決其稀土短缺的燃眉之急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首先,從電子垃圾中提取稀土元素不但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本還很高。其次,電子垃圾中的稀土含量相對較低,提取效率難以滿足美國高端產業對稀土的大量需求。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進口的銻氧化物突然暴增,僅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間,從泰國和墨西哥涌入美國的銻高達3834噸,幾乎相當于此前三年的總和。要知道這兩個國家既沒有礦產資源,也沒有可觀的冶煉能力。墨西哥的唯一銻廠直到4月才復工,泰國的冶煉能力也遠遠支撐不起這樣的出口體量。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所謂的泰國產品原本就來自中國,被打包轉運后貼上新標簽后進入美國。
這不是推測,而是有鐵證如山的證據。根據中國海關資料顯示,2023年泰國和墨西哥甚至沒有進入中國銻出口前十的名單,但在今年卻突然躋身前三。這種洗產地換馬甲的方式,其實就是非法規避管制的典型行為。
面對美國的這種小動作,中方自然不會坐視不管。今年5月,中國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要求生產商在線提交包括交易量和客戶名稱在內的額外信息,建立從礦山到出口的全鏈條數字化追蹤系統。這一舉措,無疑是對美國試圖通過第三方轉運稀土行為的有力回擊。
同時,中方還加強了對第三方出口渠道的監管力度,對于異常增長的中轉國實施重點監測,要求其提供冶煉產能證明,嚴查經過香港“洗白”稀土的灰色通道。除了加強監管外,中方還采取了一系列懲戒措施,提高違法成本。對內將戰略資源走私定性為“危害國家安全罪”,深挖幕后犯罪網絡,依法追究組織者刑事責任。對進口商虛報用途或轉賣美國的行為,立即吊銷稀土進口資質,并列入黑名單,終身禁止貿易合作。這些舉措不僅堵住了監管漏洞,更對那些企圖鋌而走險的國家給予震懾。
而美方的一系列小動作,恰恰暴露出其在關鍵礦產博弈中的焦躁與被動。別看美國國內也有礦,比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礦區,但本土提煉技術不足,最終還得送回中國處理,才可能變成可以用的材料。為了自救,美國開始在在垃圾堆中翻找,甚至是不得不尋找“擦邊球”的辦法,企圖通過第三方“轉運”稀土。
但問題在于,這種方式并不持久。而且也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軟肋,一是無法真正擺脫對中國礦產的依賴,二是自建體系代價過高、周期過長,三是在灰色操作中留下大量把柄,主動把談判籌碼送到了中方手中。歸根結底,在這場圍繞稀土的較量中,中國不僅握有資源牌,更掌握著調節器。美國靠回收補漏洞,但漏洞越補越大,靠“第三方轉運”玩障眼法卻被中方查了個正著。這也預示著未來,只要我們繼續緊握資源主動權、技術升級權和市場調控權,勝負的天平終將越來越傾向我們這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