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3日,以色列媒體《耶路撒冷郵報》網站宛如被投入巨石的湖面,瞬間炸開了鍋。該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將伊朗一名“高級顧問”分享描繪對以色列進行核打擊的AI“畫作”一事,渲染得如同天塌了一般。文章煞有介事地宣稱,這張圖是“伊朗發展核武器的象征”,還牽強附會地扯上俄羅斯,分析其在“伊朗核計劃”中扮演的角色,一通分析下來,仿佛伊朗已然站在了發動核戰爭的邊緣。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發表這張圖的是伊朗議會議長加利巴夫的戰略顧問邁赫迪,雖算得上伊朗政壇“高級官員”,但這張圖并非他的“原創”。它早在幾個月前就已在伊朗人的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最早出現時間已難以追溯,至少在三四個月前,不少伊朗人就在社交媒體發布了該圖,遠早于此次伊以沖突的時間。邁赫迪很可能只是偶然看到這張圖,隨手進行了“轉發”,沒想到卻引發了如此大的風波。
以媒的這種過度反應,實在有些荒謬。核問題,尤其是核武器問題,一直是橫亙在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的一道鴻溝。伊朗官方早已明確表示,不會擁有核武器,也不打算發展核武器。作為伊朗政壇有影響力的政客,邁赫迪本應與官方政策保持一致,發布這張圖確實欠妥。但以媒僅憑一張AI生成的圖片,就“上綱上線”,解讀出伊朗有發展核武器的“野心”,還牽扯出諸多毫無根據的猜測,這種做法不僅缺乏專業素養,更不利于伊以和平談判,只會讓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和緊張。
伊朗“核平”以色列:現實與想象的巨大鴻溝
從現實角度來看,伊朗根本不可能對以色列發動核打擊。首先,目前伊朗并沒有核武器,即便假設伊朗擁有核武器,它也不敢輕易對以色列使用。以色列和伊朗之間隔著約旦、黎巴嫩、伊拉克和敘利亞,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挨得很近。一旦伊朗對以色列發動核打擊,核爆形成的沖擊波和核塵埃會迅速覆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本就不大的領土。富有的以色列人或許可以提前跑路,躲進地下掩體,但巴勒斯坦人卻無處可躲。而且,哈馬斯挖的地道也無法抵御核打擊,伊朗“核平”以色列之后,巴勒斯坦人也將面臨無處生存的絕境,伊朗必將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其次,核打擊形成的放射性塵埃會隨著空氣向四處擴散,約旦、黎巴嫩、沙特、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等周邊國家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伊朗難道做好了得罪包括沙特和埃及這些阿拉伯“頂流”國家的準備了嗎?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國家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伊朗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而與眾多國家為敵。
再者,從軍事角度分析,伊朗若有核武器,其威脅范圍也十分有限。目前伊朗射程最遠的中程導彈“霍拉姆沙赫爾 - 4(也稱為海巴爾)”導彈射程也就2000多公里,如果從伊朗西部發射,只能打一打以色列、埃及、沙特等周邊國家,以及北約成員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這類目標。但對這些目標發動核打擊毫無意義,無法影響美西方的決定。而更遠的目標,比如美國本土,伊朗就打不到了。雖然伊朗還有“射程”更遠的火箭,但以目前伊朗的技術,無法保證其打擊精度,因此無法作為武器使用。
伊朗核意圖:權衡利弊下的理性選擇
伊朗不發展核武器,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理性選擇。一方面,伊朗不想因為核武器而遭受國際社會的制裁。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了多輪嚴厲的制裁,給伊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如果伊朗再發展核武器,必將面臨更嚴重的制裁,這對伊朗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核武器對現階段的伊朗沒有任何幫助。伊朗發展核能,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的能源需求,促進經濟發展。而核武器不僅不能為伊朗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反而會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和敵意,使伊朗在國際舞臺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如果說伊朗非要掌握核武器,也是為了掌握一個“核威懾能力”。但就像“光有子彈沒有槍也沒用”一樣,伊朗目前缺乏有效的遠程投射武器技術,無法將核武器投送到目標區域。以色列和美國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才敢在如此拿捏伊朗的同時,嚴格控制伊朗和海外的遠程投射武器技術交流,就是害怕伊朗掌握“屠龍刀”。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